大荔县心理咨询协会郭亚婵坚持分享第590天:
训练营第十天学习收获:
以“澄清式自我揭露”与“温和挑战”取代面质
SFBT并不建议告诉当事人有关自己的过去经验,尤其是个人的惨痛故事,或者直接建议当事人的个人体验。SFBT咨询师的自我坦露是以“澄清”的方式来询问当事人,并扣着目标导向与优势观点。
假如当事人坚持想知道咨询师的个人故事,那么SFBTA咨询师会先询问当事人认为获得这样的信息会有什么帮助,然后再针对当事人的需求简短地、就事论事地回应人,并且尽快回到SFBT的唔谈轨道上来。
SFBT认为,面质技术可能导致当事人难堪,并使当事人自己更加否认与怀疑。SFBT相信当事人任何的想法在其脉络中一定其来有自、有其道理,值得咨询师尊重与尝试理解。
SFBT强调不以抗拒的观点来看待当事人,而将当事人的“抗拒”善意解读为一种当事人保护自己的方法,或者反映了咨询师没有贴近当事人的需求与目标,而提醒辅导人员要谨慎处理与放慢脚步。
SFBT反而认为是:人们自然的保护机制、现实性的警戒,或者因为咨询师没有同步于当事人进行介入的失误。
SFBT非常强调咨询师需要以当事人的整体知觉的基础,落实“当事人才是专家”的原则。
SFBT所服膺的社会建构论,认为当事人的描述、意义、经验与行动之间会有交互循环。所以SFBT十分重视行动,认为先有行动改变了现状,感受与想法也会跟着改变。SDBT坚信当事人知觉的转变应由他自己本身来创造,顿悟并非一定要在行动之前。
关注晤谈过程与当事人非口语讯息同步
在咨询关系中,要理解当事人,常包括要理解当事人表达的内容和过程。内容指的是当事人的口语讯息或所说的平面资料;“过程”意指当事人表达信息的方法、立场与态度,也就是当事人提供信息时,同时所传达出的感觉或影响。
如果当事人表达的内容和过程并不相符时,SFBT咨询师则会通过简述语意、摘要、澄清或温和挑战来提出这些不一致,或者,先暂且搁下,在稍后的晤谈中再提出。
SFBT不会依赖非口语行为对当事人做解释,或是进行咨询关系的分析与探索,反而参考当事人的非口语行为,确认对话是否有捕捉到当事人的知觉或是可能性征兆,进而继续修正提问问句或反应的方法。
当事人的非口语行为的种种讯号,将能反映出咨询师的陈述和回应是否尊重了当事人,是否有以当事人的参照架构在工作。
SFBT兼顾了当事人表达之“内容”和“过程”,但不起图面质与分析之;SFBT也是一个参考当事人非口语讯号但更看重语言运用、注意咨询关系也更重视目标的咨询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