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蝌蚪都不放过,生吞这锅中医可不背

小蝌蚪都不放过,生吞这锅中医可不背

作者: 医瞳君 | 来源:发表于2018-04-04 00:08 被阅读0次

    撰稿 │医瞳君

    今天医瞳君朋友圈被“生吞小蝌蚪”的视频刷屏了,就连腾讯新闻也有报道,很多朋友都咨询中医怎么还有这么奇葩的方法,医瞳君觉得很可笑,中医确实有使用蝌蚪入药的记载,但从来没有生吞的记载啊,那这个生吞小蝌蚪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今天来梳理一下。

    小蝌蚪最初出现在《山海经》中,后来逐渐被医家认可其药用功效,在《本草纲目》中叫水仙子,在《本草拾遗》中叫虾蟆(ma)儿,但无论在那本书中,都没有直接吞服的记载。

    在古籍中的记载,蝌蚪的治疗主要是水火烫伤和痄腮的。一般的用法主要是外敷,炮制一般是三种,

    第一种、是鲜用,直接将捕捞到的蝌蚪捣烂,外敷患处,

    第二种、将蝌蚪开水烫死,烘干或晒干,

    第三种、将蝌蚪拌生石灰封坛,深埋半年以上,这时蝌蚪基本都已液化了,和中药调服外用

    但直接吞服的方法没有见到古代医籍,考虑还是民间的土方子使用方法。

    在这里,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医就没有秘方,也没有偏方土方,但凡能叫出个名字的方法,在古籍中都有记载,但很多古人都是不识字的,没有办法深研医理,往往看到一个大夫用一个方法治好了病,就自己模仿的治疗,这就是久病成良医,但有时能治好,有时根本没效果,但在以前那个时代,大家都是宣传自己被治好了,没治好一般都不声张了,这就造成很多土方偏方,名气很大,实际没有任何作用,很多都是患者病程到了,自己好了。

    例如今天这个吞蝌蚪,我考虑这个方法的形成主要有两种可能,

    第一、古人见到小孩子的痄腮被医生用蝌蚪提取夜治好了,自己又不会制作这种药液,干脆就直接让孩子生吞,蝌蚪有一种腥臭的味道,直接捣烂或烘干内服,孩子肯定是吃不下的,即使现在服用蝌蚪粉剂的时候,也是需要填充胶囊再服用的。所以生吞还是最简单易行方法。

    第二、古人的饮食的结构是极度缺乏蛋白质的,平时草根都吃不饱,哪有可能获取足够的蛋白质,而动物幼体往往都是高蛋白的,这是一种不得已的蛋白质补充来源,很多小孩子在服用蝌蚪的烘干品时,一些蛋白质缺乏症很快就消失了,这就增加了民间对与蝌蚪的迷信,认为小孩子只要吃了蝌蚪就能活下来,并且身体比其他的小孩子更强壮。但自己根本就不会炮制蝌蚪,最后只能让孩子生吞蝌蚪了。

    想法很好,但这种土方偏方非常害人。因为使用此方法的人并不知道禁忌和危害,很多人都是道听途说,这就会出现很多危险的事情。

    首先,现代生活条件已经非常好,小孩子的营养已经不成问题,现在都是营养过剩,那里有营养不良的问题呀,小孩子每天都是吃饱喝足的状态,最不缺的就是营养,缺的是运动。而现在生吞蝌蚪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疗痄腮,很多都是打着要让孩子少生病,身体强壮的大旗,这其实是补充蛋白,但这点蛋白还不够一个鸡蛋含量多,让孩子这么遭罪,纯属是为无知买单,无知者无畏,这就造成了下面这个严重后果,那就是寄生虫感染——裂头蚴。

    裂头蚴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耐受从零下10℃到56℃的温度变化。在零度,也就是所谓的冰鲜保存条件下,裂头蚴可以在宿主的肌肉组织内存活几十天之久。裂头蚴对高温相对较为敏感,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裂头蚴在56℃的温度下基本坚持不过5分钟(360百科)

    这种寄生虫感染人类后很容易寄生在大脑里,想想都觉的家长得不偿失,不过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里的可恨就是无知。

    因为这种寄生虫,现在鲜品外敷已经不用了,但高温炮制还在使用。这种炮制一般是将蝌蚪开水烫死,再高温烘干,烘干温度一般都是在70°--100°左右,持续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可以彻底做到杜绝裂头蚴的感染。

    而液化的炮制也是使用生石灰浸泡,密封存放时间是六个月,也可以做到彻底杀灭裂头蚴,杜绝感染。

    现在大家的日子都过好了,很多偏方土方在城市基本都已经不用了,但这些方法在一些偏远的农村还非常有市场的,考虑原因,主要还是在偏远地区的医疗投入不够,民众的科学健康意识普及没有到位,这是一个漫长的道路,需要很多人的付出。

    最后要说重点了,中医从来没有让人生吞蝌蚪(至少医瞳君翻遍家里的古籍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生吞蝌蚪的锅,中医可不背。


    编辑 │李佑微

    校对 │鱼果医医

    PS:文章为医瞳原创,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诉其法律责任,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蝌蚪都不放过,生吞这锅中医可不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eh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