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建筑的故事

建筑的故事

作者: 丰之雪心 | 来源:发表于2016-06-27 23:58 被阅读318次

    作者:派翠克.迪伦(Patrick Dillon)

    绘者:史蒂芬.贝斯提(Stephen Biesty)

    译者:吕奕欣

    出版社: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台湾)

    内容简介:

    我们一天之中有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建筑物里,我们住在房子里,在办公室上班、在学校里上课。可是,人类为什么会开始盖房子?第一栋房子是如何建造出来的?之后又如何学习盖出更坚固、更舒适的房子?为何这些房子都长得不一样?

    建筑不仅为人们提供庇护,更承载了人类的梦想与希望;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世界上最实用的艺术品。象征永恒的金字塔、用宝石雕琢的陵墓、最接近天空的摩天大楼,以及屋顶如鸟儿展翅的歌剧院 – 书中收藏了十六座跨越时代的建筑与建造者的精彩故事,搭配构图细腻的全彩拉页,让我们一同展开丰富的世界建筑之旅。

    本书非常适合与七岁以上的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抑或是成年人作为了解建筑史的敲门砖。

    十六座代表性的建筑:

    1. 征服时间的国王 – 左塞尔金字塔(埃及 公元前2650年)

    2. 人民的游行队伍 – 帕德嫩神殿 (希腊 公元前447年)

    3. 城市之心 –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土耳其 532年)

    4. 主教的梦想 – 巴黎圣母院 (法国 1163年)

    5. 天子居住的城市 – 紫禁城 (中国 1406年)

    6. 完美的房子 – 圆厅别墅 (意大利 1567年)

    7. 皇帝的哀思 – 泰姬玛哈陵 (印度 1632年)

    8. 法国最富有的人 – 子爵堡 (法国 1657年)

    9. 皇家修道院 – 梅尔克修道院 (奥地利 1702年)

    10. 沼泽上的城市 – 圣彼得保 (俄国 1703年)

    11. 玻璃宫殿 – 水晶宫 (英国 1851年)

    12. 建筑学校 – 包浩斯学校 (德国 1925年)

    13. 登峰造极 – 克莱斯勒大楼 (美国 1928年)

    14. 建筑师的草图 – 雪梨歌剧院 (澳大利亚 1959年)

    15. 变革的年代 – 庞毕度中心 (法国 1971年)

    16. 三思而后建 – 麦稈捆之屋 (英国 2001年)

    综合评价(1-5分):

    易读性 5 - 图文并茂,非常易读,你可以用两小时快快地扫过16个故事,也可以用一周的时间认识每一个建筑里的每一根柱子。对于认知繁体字有障碍的读者,此项评分为3分。

    实用性 5 – 下次在国外就不光只认识哥特式的大尖顶了,你可以眯起眼稍一研究,然后悠悠地说:这是文艺复兴时的建筑…… 

    收藏性 3 – 敲门砖的意思就是,它可以扫盲,帮你打开一扇大门,但是它不是经典。

    (以上综合评价仅为个人观点)

    个人点评:

    建筑的故事,也是人类的故事;人类的发展,也体现在建筑风格的演变上。社会是重视君主、权臣,还是同样地关注平民百姓;社会是强调威慑力和高压,还是体现朴实无华地亲近自然……这些都可以体现在那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上。

    这本被亚马逊书店读者五星推荐的书,从前言”来盖一栋房子“就开始把人类发展的历史和建筑的历史结合了起来,并且时不时穿插简单的建筑力学的知识,讲述了屋顶的众多种类、拱梁的承重、当地环境对房子结构的影响(或者说房子结构对当地环境的适应)、烟囱窗户楼梯暖气与建筑主体的融入等等。从正文开始,作者挑选了16座代表性的建筑,从那段历史的那个故事纬纬道来,再配以全彩拉页、如手绘图般的内部结构图,呈献给读者一幅幅犹如身临其境的场景和画面。

    我有幸读到这本书,是缘于一刚从台湾出差回来的同事,他与我分享了这本在台北诚品买到的书,说,下次去欧洲旅游时再看建筑就有感觉了。在旅途中,我们会看到很多游客,拿着相机对着教堂一阵猛拍,或者对沿途看到的建筑物由心地说一句”好美啊“,却不知往下再继续说什么。没准,我们也就是这”很多游客“中的一分子,希望旅游的时候能看到不同风格的建筑,可是也仅仅是”看到“而已。

    直到我翻完了这本书。

    原来悉尼歌剧院的作者是凭简单的素描而赢得了竞图比赛,可是,没有设计图纸让施工期无限延滞。最终,在互相指责之下作者一怒回国,并从未亲眼看见建成后的歌剧院。当你漫步悉尼远眺这座没有正面、背面或屋顶、不管从哪个方向来看都一样美丽的建筑的时候,你可曾想过,你眼前的景象,是否与作者脑海中的蓝图是一个模样?

    原来圣彼得堡完全是建造在芦苇和沼泽之上,那是沙皇彼得大帝希望自己的国家与欧洲各国一样富强的雄心壮志。他日夜不休,让全俄国的石匠都赶往波罗的海海岸,他通过法令,住在新首都的贵族必须与新宫殿一样现代化。原来他没能活到梦想实现的那一天,但是人们依然将这座城市命名为”圣彼得堡“。

    原来拔地而起的巴黎圣母院也没有让莫里斯主教在生前能看上一眼,相信这飞向天际的教堂,就是主教心中天堂的模样。

    原来”水晶宫“,不管它是地名,还是足球队的名字,它还是一座已经被拆卸的建筑的名字。它的建筑者,由建造温室而得到的灵感,最终经济而快速地打造出这座现代建筑,又在展会之后将建筑构件拆除下来、运往别处循环利用。

    原来每一幢建筑,都是一个故事,都曾经是建筑者心中的梦想和希望。它们屹立在那里千百年,它们经历战争硝烟、它们经历爱恨、它们经历朝朝代代,现在,它们与你我见面。希望你我,从建筑的一角,窥觑历史的一页,让历史故事上沉闷的铅字,变得生动起来。

    另外,每一个故事都写得流畅而优美,译者的文学功底很好。在此,我仅摘抄紫禁城故事的最后两段,以飨读者。

    “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即位时,只是个三岁男孩。仆人告诉他,整个中国都是他的天下,但他从示出过宫殿城墙之外,根本不知道中国是什么模样。终于有一天,仆人得离开了。皇帝站在太和殿外,目送仆人鱼贯走出太和门。偶尔,他独自在宫内四处奔跑,或扳立于流水上的大理石桥。有时,他坐在盘龙雕刻的龙椅上,或游走在空荡荡的大殿与冷清的长廊,宛如一粒豆子,在鼓里翻滚。

    明成祖梦想拥有一座睥睨世界的宫殿。经过了几个世纪,宫殿仍在,只是美梦已经破灭。”

    作者简介(摘自豆瓣)

    派翠克.迪伦(Patrick Dillon)是英国建筑师与历史学家,为儿童写过一本《英国的故事》,并为大人撰写过另外两本评价极高的《最后的革命》(The Last Revolution)与《琴酒的近代欧洲史》(Gin: The Much-Lamented Death of Madam Geneva)。他喜欢研究建筑,也热爱说故事,他表示“书写《建筑的故事》是我最过瘾的创作经验。”

    绘者简介(摘自豆瓣)

    史蒂芬.贝斯提(Stephen Biesty)是英国知名手绘插画家,大家都称他为“断面图大师”。他热爱历史、建筑与绘画,惯用墨水与水彩创作,据说他画画不用尺,每一张图都是他一笔一笔画下来的。他的书同样受到儿童与成人的喜爱,其代表作《不可思议的断面世界》(Incredible Cross Sections)在全球各地畅销上百万册。

    译者简介(摘自豆瓣)

    吕奕欣,师大翻译所笔译组毕业,曾任职于出版公司与金融业,现专事翻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建筑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ft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