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算是经常看书的人,去年一共大约看了60本。但我的困惑是:为什么看了这么多书,却记住的很少?或者说,为什么看了这么多书,对自己并没有很大的提高?直到前段时间,带着疑惑,同时看完《如何阅读一本书》和《这样读书就够了》才找到答案。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1、 带着目的去看书
工作后大家能自由支配的时间都很少,特别是我们这种有家庭有小孩的中年人士。用宝贵的时间来看自己目前并不需要的书,在我看来,就是浪费。而且因为目前用不上,不能马上解决问题,看书时的态度也会大打折扣,从书中所习得的也极为有限。
比如说,我看《沟通的艺术》就是因为想快速提高自己的沟通技能。《销售的巨人》这本书当然也很好,但因为我目前不做销售工作,读了并不能马上应用,所以看书时的态度也会有所松懈,这样从书里吸收的自然也极为有限。
2、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书
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确实很有道理。能够写出一本书,当然证明作者是有一些水平的,但决不代表他的所有观点都正确。经过时间检验流传下来的经典书籍还好,当下有很多畅销书,特别需要读者以挑剔的眼光,从书中抽身而出,思考阅读,不能人云亦云。
3、不需逐字逐句读,抽读、跳读完全可以。
在学校时,我们一直接受的训练是,通篇文章仔细读完,然后总结中心思想。稍微漏了一段,就可能理解不了。可那是一篇文章啊。我们现在读的是整本书,如果也用这个方法,不仅效率低,也很容易觉得累,然后放弃。
我推荐大家拿到书时,先翻看目录,对这本书有个大致了解。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全本看完,如果时间紧张,就从自己感兴趣的那章读起。如果不懂,再翻看前后关联章节,上下求索的过程中就会渐渐理解作者需要阐述的观点。
4、 有一点收获就值了,有两点收获就赚了
这是拆书帮创始人赵周的名言。读到这句话时,简直无以描述我当时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以前总觉得,一本书读完,就应该把书中的精华全部吸收。如果哪点没有吃透或是忘记,就觉得实在浪费。
但赵周的观点让我完全从这种负罪感里解脱出来。想想也是,这本书学到一点,那本书多点收获,天长日久积累下来,自己就会有很大提高。所以完全没必要强求自己记住书中所有的要点。明白这点后,读书就是个很愉悦的过程了。再怎么笨,一点总记的住吧!
5、 结合实例,总结回顾
每读完一章,就要在脑海中回顾,本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除了思考,还要能做到口述,讲给别人能听懂。有读书小组可以交流当然很好。没有的话,就自己写下来。不是抄书,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再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分析。
比如说,我在读《成功、动机与目标》这本书时,作者建议光想着达到目标是不行的,还要把目标具体化,她建议使用如果……就……的句式来制定目标。
这点对我很有启发。那我在做读书笔记时,就结合自己的例子来分析应用。如果我想延缓衰老,就必须不熬夜、多运动、注重饮食、防晒。下面可以再细分:如果我想不熬夜,就必须每晚十点前睡觉;如果我想多运动,就必须每周运动四到五次。这样一步步细分,记录到每日待做事项上,就可以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了。结合实例分析,不仅对书的理解加深,而且也可以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非常有成就感。
6、学以致用
招式是学会了,但是在生活中还要经常运用,这样反复实践后,书本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想忘也忘不了了。
祝大家都能在看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再就业的二宝妈,不放弃自己就有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