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09-12 10:37 被阅读0次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不乏众多的世家大族。但经过岁月的洗礼,绝大多数豪门世家都走向了衰败和没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众所周知,孔氏一族是历经两千多年历史,依旧荣光的一族。在岁月的长河里,能够与孔氏一族相提并论的也就只有张天师一族,正所谓“北孔南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师家族,看看这个有着两千多年文化历史的家族,是如何发展起来?又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存下来的?

    1、创立天师道,传入中原

    张氏一族的创始人是教祖张道陵,传说张道陵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孙。尽管后世之人称张道陵为教祖,但起初张道陵只不过是一个书生。

    张道陵在7岁的时候,就通读了《道德经》,后来他又进入洛阳太学成为太学生。在读书时,张道陵就通晓天文地理、河洛谶纬(chèn wěi)之学。所谓河洛谶纬,就是关于河洛变化的神学的学问。尽管当时的张道陵还是一个太学生,但因为他的学问之精深,有千余人都非常崇拜他,并向他学习。

    在张道陵心中,儒家的经典书籍并不能解答他内心关于生死的难题。于是,张道陵就放弃了儒学,开始研习长生之道。

    在汉朝,谶纬(chèn wěi)之术盛行,张道陵也愿意对此进行钻研。虽然他有短暂的仕途之路,但为官不久就辞官隐居,在洛阳北邙(máng)山中精思学道。

    为了能够在道义上有所成就,张道陵四处云游,访问道友,并最终在江西的云锦山上居住下来。传说,张道陵在云锦山上修道三年,就炼成神丹,龙虎出现,所以云锦山后来被改名为龙虎山。

    东汉永元五年,六十岁的张道陵从龙虎山来到了四川的鹤鸣山修炼传道。在这里,张道陵创立了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因为入教需要缴纳五斗米,所以道教也被称为“五斗米教”。

    张道陵临终时,将作为法器的丹药、斩邪二剑以及玉印等器物传给了长子张衡,并嘱咐世世代代的宗亲子孙继承衣钵。

    东汉末年,道统传到了第三代孙张鲁手中。此时,张鲁是益州牧刘焉的座上宾。由于四川和汉中唇齿相依,所以刘焉命令张鲁为司马,攻取汉中。没想到张鲁夺取汉中之后,就在汉中地区割据自立。

    等到刘焉病死,其子刘璋被刘备所斩杀。避居汉中的张鲁,需要直接面对刘备和曹操两大枭雄的威胁。

    在刘备等枭雄的眼中,张鲁在汉中自守,更没有野心,迟早会像夹心饼干一样被碾压。然而,张鲁却在汉中自立二十余年,可见张鲁并不像外界认为的那样简单。

    张鲁治理汉中的方式很奇特,他并不设立官吏,而是以教法统治。如果教民犯法,会被宽宥三次,第四次才被惩罚。除此之外,汉中地区还设立义舍,里面放置米饭和肉,接纳各路难民。张鲁这种无为而治、政教合一的统治,让汉中地区的人口迅速膨胀起来。

    即便如此,张鲁也抵不过曹操的大军。在东汉建安二十年,曹操击败张鲁,夺取了汉中。曹操深知张鲁在汉中根基深厚,就封张鲁为阆(láng)中侯,食邑一万户,并将张鲁一家迁到邺城监视居住。

    张鲁归顺曹操之后,天师道也从西南地区传入中原,逐渐在江南地区盛行起来。

    2、受皇家器重,却不媚帝王

    到了东晋后,门阀士族中出现了许多信奉五斗米教的世家,比如北方的清河崔氏,南方的琅琊王氏。经过两晋南北朝的发酵,天师道开始在上层社会立足。李唐灭了隋朝之后,道教始祖老子被尊为李唐皇室“圣祖”,这也使得道教在整个唐朝受到极大的发展,天师道进入了鼎盛时期。

    虽然受到了皇家的器重,但是作为天师道的传人,历代的天师们仍然要恪守本分。唐高宗李治曾召见第十二代天师张恒,询问治国安民之道,张恒说:“能无为则天下治矣。”也就是无为而治,李治对此十分赞同。

    张恒与李治的对话,标志了张天师家族正式进入了帝王的视野。

    通过道教和皇权的结合,张天师家族的政治地位扶摇直上。在天宝七年,唐玄宗封天师道教祖张道陵为“太师”,并亲自召见第十五代天师张高,免除龙虎山道德赋税。

    虽然天师家族有了皇帝的恩宠,得到了万人敬仰的尊重,但也牺牲了修道的清净,使得历代的天师开始受制于政治。张恒在获准返回龙虎山时曾说:“吾几落世网,今还我素矣。”

    到了宋代,宋真宗沉迷于道教,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天书政治”。宋真宗的沉迷使得张天师家族的政治地位更加崇高。宋真宗曾赐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为“真静先生”。

    宋真宗对道教的热爱影响了儿子宋仁宗,宋仁宗还曾咨询第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yào)如何养生和飞升成仙。张乾曜劝谏宋仁宗,帝王不要只想着飞升成仙,而是应该为天下太平谋人才。对于张乾曜的劝告,宋仁宗不曾生气,反而铭记于心。

    到了北宋时期,宋徽宗也曾询问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成仙之道。张继先劝告宋徽宗,帝王应该清静无为,这才是尧舜之道。

    张天师家族虽然承受帝王恩宠,却从不谄媚,这种不媚风骨,历经数代而不变。

    3、第三十六代,衰亡落寞

    虽然历代张天师都恪守职责,劝诫帝王们放弃修仙长生的美梦,正视人间的政治修为,但帝王们却不以为然。

    由于过度的贪图享乐,明武宗年仅三十一岁就暴病而亡。即使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明朝的皇帝们依旧不以为戒。到了明神宗时期,万历皇帝还曾询问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张国祥劝诫说,要励精图治治理天下,不要想着飞升成仙。

    万历皇帝的追问,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明朝覆灭之后,清军统治中国。由于清朝崇尚藏传佛教,久而久之就疏远了传统王朝所崇尚的天师道。到了乾隆时期,朝廷更是将张天师的品阶从正一品降为正五品,并取消了张天师的朝觐(jìn)资格。

    即使后来,第五十七代天师张存义祈雨有功,也只是被提升为正三品,恢复朝觐资格。道光年间,清廷又一次取消了张天师的朝觐资格,从此天师家族与皇权的关系愈发疏远。

    在民国的乱世之中,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pǔ)接连遭到时代的冲击。龙虎山的天师府一度被查抄,原有的土地田产流失,张恩溥也被囚禁。后来,被放出的张恩溥不得不来往于上海、苏州、无锡等地,他出售符篆(zhuàn)、主持法事来贴补家用。

    再后来,张恩溥接受过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的资助,当吴佩孚和孙传芳被北伐军击溃后,张恩溥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抗战时期,他隐居在龙虎山,直到1949年,辗转到台湾定居。

    1969年,张恩溥在台湾病逝,由于其长子早已离世,只能让堂侄张源先继任第六十四代天师。然而,张源先一直没有拿到张恩溥遗留的祖传印剑,所以无法完全算是张氏一族的天师。

    早在20世纪30年代,江南就有歌谣传唱:“绝不绝,灭不灭,六十三代有一歇。”意思是说,张天师家族在第六十三代张恩溥时,必定会经历考验。

    从张道陵潜心研究生死难题,创建天师道。到张鲁占据汉中,让战乱百姓安居一隅,再到各代天师劝谏帝王放弃长生之道,对江山无为而治。天师家族的每一代天师都在恪守着祖训,坚持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百姓和帝王。

    鲁迅曾说过:“中国根柢(dǐ)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天师道教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融熔过程中,它不仅承继道家思想,还兼收墨、兵、法各家。因而道教糅合了众多中华民族民俗文化,并把纷繁杂乱互不相干的哲理、神话、巫术整合成一个宗教体系,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gy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