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就对“死”充满恐惧, 这大概源于早期的经历。
在我四五岁时,村里死了一个中年男人,出殡那天一众人抬着棺材向村西走去,他的女人跟在队伍后边被人搀扶着,哭得东倒西歪。直到走得老远,那女人声嘶力竭的哭喊声还在源源不断传进入耳朵,把我吓够呛。
她家在村中央唯一一条路的边上,是去奶奶家的必经之地。每次经过,总会战战兢兢绕着路边走,又忍不住偷偷向大门里瞄去,当时觉得死了人的地方都这般神秘危险又可怕,死人可想而知有多恐怖。
第一次面对她人死亡是初二那年。一位女同学二氧化碳中毒没救过来,我们冒着寒风结伴去送她。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太平间。几人颤颤巍巍挪到床边,只见平时总是洋溢着笑容的脸变得惨白而严肃。我们强压恐惧,默默盯着看了会,争先恐后转身出去了。接下去的那个冬天,每天早晨骑车去学校的路上,简直如恶梦般又惊又怕。因为会路过一处别人家窄窄的门洞,应该是储藏取火所用“煤”的地方,望 过去黑黑的。我一下子联想起太平间那窄窄的门,瞬间头皮发紧心跳加速拼命用力蹬车逃离而去。当时真是年少无知一根筋,为什么不改条路线呢,天天路过天天头皮发麻。
之所以对“死亡”这么恐惧,大概是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人死后会去哪里。
直到现在,这个问题我依然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够坦然面对“死亡”这个话题,也不再觉得“死亡”是神秘和充满恐惧的。
“天地万物为一体”,人类并不比沙石泥土,花鸟鱼虫高级,最终归于泥土是很自然和寻常的一件事情。
我特别欣赏琼瑶对“死亡”的态度。她把活着的尊严和质量看得很重要,如果需要做大手术,插各种管子,宁愿提前 “完好”离去。这个美丽了大半辈子的女人,不想让自己的生活出现一丝丑陋。多大气多理性,同为女人,高调支持!
活一天快乐一天,活一天幸福一天,活一天漂亮一天,这也是我的追求。目前来看,离开这个世界好像还遥遥无期,没有思考过临终事宜。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不希望给身边的亲人带来太多麻烦。如果我老了,哪怕行动受限,至少思想要自如,否则空有一幅皮囊,真真是生不如死。如果身体受限久了,到厌倦的那一天,大概会自行了断。我一直特别期待“安乐死”能辐射全球,有时乐观地想,在我九十岁时希望“安乐死”能合法且大行其道,方便必要时以这种方式含笑九泉。
人不能选择出生,如果连死亡也不能决定,那么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待商榷。
日本是个自杀率很高的国家,居全球之首。每个主动离开人世的人都有充足的理由,也许在旁人看来不值一提,但对当事人来讲,大概是最合理的结局。以前看到相关报导,第一时间会愤怒和谴责,现在好多了,少了义愤填膺和遗憾,多了理解和尊重。比较相信那句话,这个世上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我是个贪生的人,十分留恋这滚滚红尘,迄今为止从未萌发过主动结束生命的念头,反而时常暗自庆幸爹妈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来走一遭。
至于死后,我希望呆在公墓里。那里统一管理,有组织有纪律,左邻右舍离得近,热热闹闹。道路也通畅,方便子孙后代祭奠。
这么坚定是因为去年爷爷去逝时,埋藏在一座小小的山上,花钱买地自建的,老贵的那种。乍一看,非常豪华气派,极目远眺,辽阔无比。可对于里面的人来讲,一次出来瞭望的机会也没有,毫无实际意义。劣势是:孤寂,而且路途遥远,路况特殊,弯弯曲曲还陡峭,不利于后人祭奠。
中国人把“后事”看得很隆重,而西方人视死如归,大概与xinyang有关。知道离开这个凡尘的只是肉体,精神依然可以永垂不朽,还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发光发热。
可喜的是,近年来很多人对“死亡”话题公开探讨,甚至开始研究临终关怀这些严肃课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会死的十分幸福,我有预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