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小时候念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一篇“社戏”,我以前对鲁迅的总体感觉是不大的,所有的感觉都来来自于课文的图片和朗读,还有老师的讲解,这种被动的接受,说不上喜欢也不说不上不喜欢,总之是没往心里去,没有能打动我的地方。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而且也曾经是一个模糊的文学青年,还窥探过鲁迅文学院的中年大叔来说,不感冒鲁迅,好像有些不合适,但终究是没法装的事,这又不是评职称,发奖金,多报一点没啥事,没感觉就是没感觉吧。
二十年之前,我买了一本大厚的鲁迅作品选,想补一补课,把鲁迅先生丰富起来,读了好几篇之前没读过的文章,怎么读都读不出味道,一来文章语言不适应,读的难受,二来也没有心境,难得静下来,读不进去,所以就中途作罢,再也没有碰过他的文章。
就在昨日,我因为要考一个试,偶然就翻起了他的两部小说集,一本是《仿徨》,一本是《呐喊》,都是是小人书版的那种,《呐喊》里好多篇目都学过,我就翻看《仿徨》,随便挑了一篇《在酒楼上》读起来,读着读着,我忽然就找到一种感觉,我从魏连殳的身上还有他讲的阿顺的故事,看到很多熟悉的身影和事情,包括我自己,何尝没有魏连殳的影子呢,有几个是都过得幸福的生活?
我就开始同情和共鸣起这个人来,然后我就在想,鲁迅为什么要写他呢,为什么要这样写?
我很快又读了《孤独者》,《长明灯》,其实到读完《孤独者》的时候,我就懂得他了,这是这么年后的真正的走心的懂和理解,是不带有人解读的懂和理解,虽然可能和别人分析的鲁迅差别不大,但这已经是我自己的鲁迅了。
我忍不住要留下泪来,还好,没有等到明天和明年。
2020.10.15
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