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是高考季和毕业季。看着网络上那一张张拍摄于绿油油操场上和大树下的毕业照片,我不禁感叹道,零零后都已经准备走上社会了,我们已经要“老”啦。我这名发出感叹的“老人”,属于从小学就被划出头衔的“90后”,恰好还出生在1997香港回归那年。90后叛逆,90后不听话啊,只要享乐不要义务,也不为自己的前途考虑。他们简直就是“垮掉的一代”!这个从文学界传过来的词,成了我们身上若有若无的一个标签,遇到负面事件,它便会蹦出来。这就免不了一番思考:我们与前辈们看起来很不同,这是一种错误吗?我们身上的那些“新”的特征,难道没有印证社会的发展吗?
“新”的我们,不曾经历动荡年代,因而不必忧心自己的生存。但我们记得住,中小学的学费是从哪一年免掉的;我们都清楚,就业补贴的申请方式;我们讲的出,英烈纪念碑上的那些名字体现的民族精神。我们知道如今安定的生活是谁竭力促成又传递给我们的。
“新”的我们,还未感受完人生百态,单纯而充满活力。但我们从未贪图物质或表层的享受,我们把精力投入自我提升和丰富精神世界中,致力于参加各类活动;我们主动学习,不辜负现在丰富的书籍和场馆资源;我们把内心的声音化为文字,借助网络随时随地抒发情感。“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享受了安定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却也知道这是我们千千万万同龄人应当享受到的,所以我们投身公益,用一腔热血诠释志愿精神。
中国共产党传递着集体主义精神,而我们也已经开始想着帮助社会上经历困难或变故的人们,哪怕只能帮到一点点也好,我们要让阳光找到更多的角落,照到需要光明的人家中去。公共交通上的尊老爱幼行为,疫情期间的志愿服务,年轻的乡村教师和扶贫干部,爱心助农的项目,都是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写照。
如今我们大多已踏入社会,变得成熟,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依然保持着自我反思的习惯,我们依旧会为无所事事和坐享其成而羞愧。我们清楚,时代的火炬已经在自己手中了;作为没经历过动荡和苦难的一代,我们不提倡苦难,但我们不怕辛苦,我们敢于尝试未知的事物,我们会为他人经历的苦难感同身受,我们会致力于把苦日子过出诗意。对于这个年纪的我们,中国共产党更像一个前辈,在殷切教诲、审视着我们,向我们发出“走向未来”的邀请;接到了邀请函的我们,定不负前辈的殷切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