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如潮水逆流 唯独心声不息
文 | Jamie
我从前不是一个爱笑的人,后来我让自己变成了一个爱笑的人。
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应该多笑笑,是小学六年级,因为妈妈。妈妈说我不笑的时候看起来很凶,这导致我在镜子前仔细端详了自己很久。最后我得出结论,妈妈是正确的,我的长相已经决定了我不能愁眉苦脸。有些下三白的眼睛,微微下垂的眼角和嘴角,这种微妙的组合确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铸就了我不笑时候的“凶”。
小学六年级,其实是女孩子成熟起来的阶段。女孩子普遍早熟,但这时候的男孩子往往还是个“傻小子”。如果在这个阶段成绩好,其实是不被同学待见的,因为老师的“偏爱”过于明显。年年霸占着第一的人,对于老师的“专宠”还不懂掩饰,甚至还培养出了一些“傲气”,这样的人怎么会有朋友呢?偏偏还是少女怀春的时期,这种孤独感只能写在心里,表露在脸上就是“沉默”、“不爱笑”。
意识到自己“不笑会显凶”,正常人都会想做出改变,而我还在原有形象中挣扎。原本一天到晚拉这个脸的人突然笑得春光灿烂,这该多匪夷所思啊,你看,当年的我就是有这样的“包袱”。
所幸,很快小学毕业,我进入了全新的中学,也正是因为好成绩让我得以不再与过去的同学再次同班同校。陌生的环境或许会让人焦虑,我却为之窃喜——我的改变行动可以展开了。
开学第一天,我就全方位展示了我“爱笑”的功力。第一天结束,我的新同桌得出结论,她的新同桌很爱笑,笑起来还挺可爱。听到这样的评价,我面上仍然保持微笑,心里却笑开了花。
我自然是知道的,笑容还是对着镜子练习过的。突然之间不得不又感慨一下长相,虽然全脸都是“bug”,但好在笑起来还能有嘴角上扬,眉眼弯弯,还有一颗小虎牙,完全对冲了不笑时的“苦瓜脸”。枉我小小年纪,心机居然如此深沉!
笑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好看,也是温暖和正能量,做大家心中的小太阳,也是很美好的一件事。
曾经辅导过一位小女孩的功课,她正值我当年不爱笑的年纪。有一天她问我:“老师,你为什么总是笑?我没觉得有什么好笑的啊。”我也是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嘴角一直噙着笑,我回答她:“那为什么不笑呢?有什么是不好笑的?”
“我在学校里,班上的同学都不怎么笑的,个个都像人家欠了她几百万一样。”她一边说着,一边还模拟了同学的表情,“所以每次放学见到老师,看到老师又在笑,就觉得今天也变快乐了。”这番话给我的冲击力不小,我也未曾想过当年为了“不凶”而练习的笑容,后来已与我融为一体,成了我不自觉的习惯,还给别人带来了这样的感染力。
但说如今,笑容或许已经成为了一种“保护色”,纯粹为了敷衍的笑容,实在说不出美感来。我想,我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越来越找不到生活的乐趣,我回到了那时小女孩的问题“有什么好笑的呢?”
确实没什么好笑的,每天的生活按部就班,作业、考试、实习,还不够累吗,扯着嘴角还浪费力气呢!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几乎没有什么欲望,也没有什么喜欢的人,有专家表示这时“无快乐症”。甚至到了周末这种可以休息的时间,也总是会被一股神秘力量包围,只想在床上躺尸。
抛开工作学习,不出门、不约会,只发呆,好像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相较于结交新朋友,学习新事物,我们更愿意做着最敷衍的自己。
我们还是“爱笑”,只不过已经习惯了遇见好笑的事情,就在键盘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越多越好笑,交流的短平化让我们没有了使用复杂词汇传情达意的需求,也没有人会在意屏幕后面的你是否真的在笑。
从出生到步入社会的这一段时间,每个阶段都是在和自己相处,所以我们渴望外界的变化,渴望与人交流,渴望新鲜事物。可是一旦进入社会,我们就要和别人相处,和工作相处,任务式工作限制了突破的可能, 无聊的时间持续久了,就没有心力去尝试有趣的事物,而低欲望的状态持续久了,就不会笑了。
但不得不说,学会保持笑容,才是对生活最好的还击。不妨从保持稳定的食欲和睡眠开始,探索新鲜事物,增加“笑点”,从“无快乐症”中脱离出来,做笑容满面的自己。
- END -
■ 编辑排版|Jamie,喜欢赖床,拿你没辙。
■ 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
独立思考的人自会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