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带工作室期间,很经常强调的一句是“不要去在乎阅读量和粉丝数。如果高,值得分析;如果低,是正常的。”美丽的数据有可能是机缘巧合、也有可能是逆天技能,总之不建议工作室的小伙伴以此作为奋斗目标。这两天,我于在校期间有缘见证我电首篇阅读10w+,见证了从在校生到外校生、从老师到校友、从学生到家长等等上千上万人的一次朋友圈狂欢。由此也引发了我关于低成本高传播的一些思考。
【传播元素拆解】
共鸣与品牌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维度。共鸣都能理解,这里说的品牌主要指惯常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比如西电就是一个重视学术精神的高校,厚德求真励学笃行;身居校长高位就是严肃而很少与学生亲近的等等。它是来自用户的惯性,有的是真的,有的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改变。当这共鸣与品牌两个维度都做满的时候,10w阅读不是梦。
【比较经典的几个例子】
1.黄晓明到访西电引发校内外关注,那段时间,在微博搜西电出来的都是黄晓明。由于当时发布消息和放票的平台比较多,所以数据不集中,如果集中到一个上,估计西电首破10w非他莫属(抢票会不会当机另说)。
2.华中科技大学上一任校长“根叔”,他就任期间毕业典礼都是经典,毕业讲话都和学生息息相关,总有别人以为不会从老师口中说出的内容。10年根叔的毕业典礼讲话,单土豆的播放次数在3w+,而我是在人人上从别人的转发里看的。
这两件事中就是品牌维度和共鸣维度接近max的典型,或可称“反差萌”:除了事情本身带来的喜以外,还有一种“这个严肃的家伙原来也可以这么大胆”的惊,又惊又喜之下不免想要转发:你看你看,活久见!
单维度点满有时就不很好使了。比如前段时间有位诺奖获得者到西电做讲座,这就算是品牌形象逼格点满了吧。然而想必没有多少人知道,是因为学术没有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共鸣;不止这一次,新浪微博@西电学术 每次讲座都转发者极少,真正想参与的也在少数。
共鸣的单维度点满的行为,一直为资深自媒体人诟病,其中最典型的行为就是做账号初期想要全世界路过的每一个人都来关注。人与人是不同的,引起一个圈子内的共鸣是容易的,但是要好几个几乎不重叠的圈子都共鸣是又没有必要又过分艰难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微信账号是需要长期运营的产品,单次强行大量无针对性的拉取粉丝,留不住粉丝的心,早晚会走。
反差萌的活体代表大概就是新浪上的@江宁公安在线 了,除了这位老司机,几乎还没有哪个严肃的官方品牌敢这么放开,让用户在评论底下喊“条子这有个警察翻墙啦”。btw,文化部开微博这件事大概也得算,至少这种勇气可以算作呆萌。
【比较经典的反例】
有正例肯定也有反例。我印象中最大的反例是神州租车发了九个明星站队黑Uber的文案。以官方品牌联合明星(粉丝即共鸣)为自己的论调打下坚实基础,正扩散的high着,明星发微博说被po照片站队并非本意,事先不知情。这对于神州的品牌树立来说是有影响的,且不说粉丝跟着明星跑了,普通用户将来再看到他们的文案,不免要多想一下:这不会又是撕逼吧?难道是黑的太高端而我没看出来?
之前看到一个知乎的答案,对于成功产品的观点是这样的:小米和360尽管有人觉得low,但是他们能抓住用户需求,在产品上就是成功的,还用了郭敬明小时代做佐证。这种观点我很赞同,然而也有前提——至少要有底线。360全家桶对于电脑小白算有底线,但是郭敬明抄袭死不道歉算无下限。而对于一个平台来说也是如此,提升自己的品牌要有手段,这个手段可能是文案可能是活动可能是精神领袖,但是总归还是得有底线,不然就是一个大写的反例。
【总结】
初心这个词尽管已经被说烂了,然而平台的本心却仍然是最重要的事。以本心为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目标用户共鸣观,维持品牌形象,保持真实,最终在天时地利人和时,终能收获自己的10w+。
纸上谈兵,随性扯淡,如有不成熟观点,愿闻其详(^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