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7章《教师发展的课堂》,和我产生很多连接与共鸣,我对自己的读书学习历程做了一个盘点。我感觉做老师很幸福,因为老师要想照亮学生,先点燃自己这盏灯。
那我是怎么点亮我自己的呢?我做了三个方面的梳理。
一,读名家课例,改善我的课堂
教书10来年后,感觉自己有职业倦怠,感觉自己非常的狭隘,每天重复着以前的上课模式,眼里只盯着学生的成绩,感觉很没意思。就像李老师说过的,只读教参教材,偶尔读一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也是因为上面有一些课堂实录,把课堂实录中自己能驾驭得了的一小部分搬到自己的课堂上用,学生的状态就无比的好。于是就想着这些老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为什么课堂那么灵动?
带着这样一份向往,2018年夏天自费去浙江温岭学习。参加了草根老师的自我成长大会。见到了只有在杂志上才见过的人物,王松舟,王君,王开东,黄厚江,肖培东,观看了他们的课。听他们讲了惊心动魄的成长故事。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泪流满面,800人的会场,我沉浸其中。从那一刻,我知道没有一个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的背后,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坚持不懈。于是人到中年,我开启了自己的专业学习之旅。每天读一点名家课例,记录二三百字的读书笔记。有时候学着名师的样子,写写课评。就这样风雨无阻,雷打不动。一边读书一边上课,明显感觉课上的越来越受欢迎了,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阔了,课堂上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越来越深入了。我讲过的作文课,学生不会再写成一模一样的了。那时候我感觉学习是有用的。名师名家,用他们坚实的脚步,明亮的精神,指引着我。我学着他们的样子亦步亦趋,自己学着设计课,慢慢的改善自己的课堂生态。作业留的越来越灵动了,学生想抄都没地方去抄,因为我对很多题做了改编,换了一种问法。就做了这么一点点小小改变,孩子们还给我的是课堂春风十里,生机盎然。而且我也学着名师名家的样子去评课,感觉自己评课的时候能说在点上。那个时候,我知道所有的学习都是有用的。
二,读教育理论,拔高我的认知
教育理论方面的书,读了有什么用处?就像李老师所言。他带给我们宽阔的视野。一种清晰、明澈,富有洞察力的眼光。便于我们设计课堂有方向,解读教材有能力。我第一阶段读名家课例,有的照搬名家的某个环节,有的用名家的某个方法设计自己的课堂。慢慢地会琢磨名家究竟是依据什么来设计呢?为什么他们的课堂那么深入广博?
后来开始读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刚开始读的时候非常艰难,看几页就不想读了,但只要读下去了,读完一本书,对这一本书做一个整体的认识,写一个小的书评,然后发现收获非常大。于是一本又一本的教育理论专著,也就开始读了,孙绍振先生《文本解读》值得反复读,他让我们带着一颗谦卑的心,扎在课文里,素读课文,读出不一样的东西来。读完以后我也蠢蠢欲动。自己素读了毛泽东的《卜算子》,按自己的理解方式,对这首诗做了一个整理,当时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因为那是我独特的思考。从那以后,我学着肖培东备课的九条建议,开始关注课文里的标点符号,因为标点符号也是表情达意的。关注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副词,那些副词究竟要强调什么?读肖培东的书,让我备课思路更开阔了,也更细致了。读王荣生老师的书《阅读教学设计要诀》,我知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上法,上课不在于多么热闹,而是要让学生明白,用文体来展现内容。也明白了小说和散文的区别。还有黄厚江老师教作文,一些很实用的方法,以及背后的理论支撑。都让我有种跳脱出来,搜集生活材料的清醒感。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我知道阅读比做题重要,把阅读和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才更有趣,有意义,更长久。于是鼓励学生坚持阅读,坚持读整本书,并且对课本中的整本书阅读做了设计,拿到课堂上尝试。美学家潘知常《头顶的星空》让我看到文本解读的独特奇妙。在萧红笔下的鲁迅先生时,就借用了潘先生的观点,支持我的课堂。感觉非常深入,现在还记得学生闪亮的眼睛。
读这些理论性的书,提升了我的思考能力,让我在读文章的时候,视野开阔了,连接更广了,挖掘更深入了。最主要的是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么做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感觉读理论性的书籍,对我是一种拔高。
三,聚焦读书,用好专人读书法
对李老师提出的读书方法,我特别有共鸣。碎片化的微信阅读,会肢解人的思想和心态。只有纸质的书才能带给人纯粹整全的安宁与思考。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契合我对读书的全部期望。我觉得碎片化阅读就想吃零食,对身体终究没什么好处。也不能因为忙碌劳累,而放弃读书,放弃成长自己。对我而言,忙碌完读上几页书才是放松,才是休息,才是享受。
李老师提供的两个方法,对我今后的读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第1种专人读书法。我特别佩服李老师,用几年功夫,专心耐心的读完一个人的全部作品。我也曾经这样做过。但我读过的是小说、散文。有一段时间特别迷恋路遥,读完他所有出版的书,还觉得意犹未尽。 读《哈利波特》,等不着中文版的面世,很急切。但对于理论性的书籍,我真没有大规模的展开,聚焦一个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我想试一试。读书是一个人的寂寞,但更是一个人的狂欢。阅读理论方面的书籍,我还是需要下一下功夫。聚焦在一个人身上深入研究,让他成为我精神的根基,课堂的地基。
第2种方法,把书与自己的生活连接起来,因为读书终归是在读自己。对这句话我是深深认同的。通过读书,认同自己,提升自己,改变自己。找到我与这本书之间的连接点,一本书能取一瓢就足矣。读《教学勇气》,我与自己的课堂生活进行了深深的连接,所以《教学勇气》,读的有临在当下感,读的比较深入,读的特别愉悦。因为它不仅走进我的心里,还走进我的生活。感觉那本书读的特别有意义,也特别、有力量。
读今天的书,是幸福的。他带着我回望过去的教学之路,梳理自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学过的习。在回忆中,内心有一种踏实扎实稳定感,有一种目光向前的力量感。我想这是读书带给愉悦和笃定。一句话:想照亮学生,先点燃自己这盏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