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不去改变,是当下的环境还能容忍这种状态,当所有的条件不满足你的现状时,就会逼迫你去改变。可是人们往往喜欢去主动改变,超前的改变,那么这个改变的好与不好又不知怎么去评判了。
而改变他人,你无法忍受的事情,或许在别人看来正常不过,放到生活中自然可以去包容万象,可是在真正的企业工作中,或许还是需要满满的套路。
那么这本书真真正正的从心理学,社会现象案例总结提炼出了许多套路:
首先是个心理学模型:
大象和骑象人的模型,出自《象与骑象人》
大象,是我们脑海中的感性因素:爱情,忠诚,执着,冲动。
优势:有劲,做起来很有效;劣势:缺少考量。
骑象人,使我们脑海中的理性因素:分析,判断,决定。
优势:可以冷静的分析;劣势:容易原地打转,动力不足。
了解这个模型后,就开始基于这个模型展开了方法论:9个瞬变的方法
一、看似是心里抗拒,实则是方向不明(案例:美国人肥胖问题怎么解决?介绍很专业很完备的饮食方案不起作用,反而推行一种方法“将全脂牛奶换成脱脂牛奶”就把肥胖问题缓解了一大半)
方法是指挥骑象人
1、寻找亮点(为什么别人做的好,寻找他们的亮点)
2、找到关键举措(案例:美国小镇的凋零问题,提出了一个关键举措:“把消费留在本地”)
3、制定明确的目标
二、看似是懒于改变,实则是缺乏动力(没有刺激到他人,你觉得很焦虑的事情,但是被人感受不到)
方法是想办法刺激“大象”
1、找到感觉
2、缩小改变幅度(案例:告诉酒店打扫卫生的胖服务员,叠一次被子消耗45卡路里。结果一段时间后那些知道这个消息的服务员体重下降了;每天丈夫出门前的一个吻,可以提升家庭的幸福感)
3、影响他人,打造认同感(塑造人们的成长心态)。
三、看似人的问题,实则是环境的问题。塑造环境路径(当你把环境做了小小的改变,人的行为就会做出很大的改变)
1、调整环境(案例:飞机在起飞降落时,如何减少飞机的事故?飞机低过一万英尺,所有人保持静默。)
2、培养习惯:心理学上有个“同伴压力”。触发扳机,把决定权交给环境。(把马桶旁放个书架。一上地铁就开始读书...)
3、召集同伴
文末提到的“克服阻力惯性后,就是一个动力惯性”这句话,我无比认同,这何尝不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呢。那么在明白了这些心理学原理,以及满满的方法套路之后,真的就能让改变变得简单么?或许对这个工具预期的太过丰满。当所有基于当下环境的实验、案例、总结都成了司空见惯的东西时,你拿什么来改变?
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思想(或理性)的历史就像这条河流(历史的河流)。你的思考方式乃是受到宛如河水般向前推进的传统思潮与当时的物质条件的影响。因此你永远无法宣称任何一种思想永远是对的。只不过就你所置身之处而言,这种思想可能是正确的。”(比如一百年前,人们还认为大举的焚烧深林以开垦土地的做法没什么不对,但在今天,简直在胡搞)
并不是说书中讨论的方法不对,总结的系统严禁(西方人做学问的习惯),只是我们身处的环境复杂多变,执着于这种方法多显本末倒置。
在工作中用到上述的方法进行一个有效的改进自然最好不过,当社会评判效率的标准变更时,无法排上用场的方法也无须觉得可惜,最起码知道了一种失败的尝试。生活上自己的改变,还是从心的去选择,对与不对,短暂的时间也说不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