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宝琴出的谜语当中有这样一条:“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常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这一段说的是什么?这就是拨槌子,也有叫拨楞槌的。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农村冬天家家户户的炕头上,除了烟笸箩,针线笸箩外,还有一个上面缠着麻坯的拨槌子。
拔槌子是干啥用的?记得以前穿的千层底鞋吗,尤其是冬天穿的四眼棉鞋,全是老娘一针一线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做出来的,穿上去特别的暖和,整个冬天也不觉的冷。
做鞋底需要把几层的袼褙(高密西乡叫袼子)纳在一块,也叫千层底?所谓袼子,就是用碎布或旧布加衬纸一层一层地粘在一起裱糊成的厚片,多用来制作布鞋、鞋垫、烟笸箩等物。而纳鞋底用细麻绳,就是这拨槌子就是捻出来的。
高密往事:炕头上的拨槌子拨槌子有木头做的,不是太多,至少我没见过。大多是牛骨头做的,我见过的拨愣槌子都是牛骨头做的,用的是牛的小腿骨。一般直径有一寸左右,二十来公分长,两头略粗,中间略细,类似于现在锻炼身体用的哑铃。做拨槌子使用的牛小腿骨,要在骨头的中间地方钻一个上下相通小窟窿眼儿,然后,在窟窿眼安上一个带钩的竹棍,钩口冲下,为的是拦住麻匹,很简单的一个东西,发挥作用是很大的,家家户户离不了。
那个年代,牛是生产队主要劳力,生产队养的牛跟个宝似的,一般不会轻易杀牛的,偶尔有受伤丧失劳动能力的牛才能舍得杀掉。所以,牛骨头也是稀有资源,好不容易做个拨槌子也是一辈一辈传下来使用的。使用的日子久了,浸润了多人的汗渍便一天天地使牛骨头变得发红,发亮,光滑,极是稀罕。所以拨槌子不仅仅是家庭妇女用干活工具,还是一件很好看的工艺品。
再说麻绳,那时候生产队多在沟角地头种一种叫火麻的植物,或者叫“花麻”。学名是胡麻,花麻或火麻也许是各地方言的原因。这种麻开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很难闻,牲口都离它远远的,队上种它的用途,一个是防牲口祸害庄稼,再一个是扒“胡麻”的麻皮,做车马套用的绳子和家庭里做鞋、纳鞋底用的麻绳。
高密往事:炕头上的拨槌子“胡麻”成熟后,要放在臭水沟里“沤”上一些天,待麻的外皮与麻杆松动后,把麻皮扒下来晾干,就可以打麻绳了。
打麻绳,首先要把麻坯做成麻经,也就是说给麻匹拧成一股股的。从沤好的麻杆上扒下的麻纤维,是窄窄的一条一条,变成麻经要把每一条一端都要捻细捻匀,凑成一束。打麻经时候再用一只手举着麻坯,用巧劲拨动拨槌给麻匹上劲,一边转一边一条条地往里面续麻,这样,就捻成了麻经。
用拨槌打麻经是一个很费时,需要很有耐心和掌握巧劲的活计,年纪大的妇女们一般都选择在冬季农闲的时候来做。在漫长的冬季里,地里不能干活,妇女们都坐在热炕头上,开始用拨槌子打麻经,随着拨槌子旋转,一圈圈捻好的麻经缠在拨槌上,麻经缠满后,便开始把麻经绕下来,缠成一个团放在一边,留做合成麻绳用。
高密往事:炕头上的拨槌子用拨槌子打麻经是技术活,熟练的妇女打出来的麻经,光滑,粗细一个样,合成的麻绳非常均允,纳鞋底的时候可以顺顺利利穿过针孔,省劲。手艺差的人,打麻经时续麻的时候不是粗了,就是细了,弄不好中间还断条,打出的麻绳粗的粗,细的细,中间有疙瘩,合成麻绳后用的时候费劲,闹心,妇女们说,那不是正经过日子老娘们干的活。打好的麻经,两根合到一块,就成为了麻绳,就可以纳鞋底用。
我也是好多年没有见过拨槌子这个东西,偶尔在拜访某位老人的时候见到过它。可以想象,用不了多少年,要想再见到拨槌子这东西,也只能在图片上了。
小小的拨槌子,虽然离开了这个时代,但它在过去的年月里,功劳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伴随着我们的祖辈,旋转过一个个日月星辰。转动的是庄户人对美好日子的憧憬,也旋转进去老一辈人辛勤的汗水,亲情,旋转出先人们坚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高密往事:炕头上的拨槌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