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司第一次开会,我有幸负责会议纪要,就键盘一敲,洋洋洒洒开始记录下来:
每个人轮流发言,一问一答的形式,作为会议纪要的雏形,后续再提炼总结发给每一位与会者。
小陈:党建这一块的内容还是有很大需求,还有很多创新空间去做出自己的特色,企业文化可以多开展,加深我们的技术积累。目前这两个领域还在积累阶段,还不够成熟。不足是在客户需求的把握上,客户想要的是什么,我们还在探索的阶段,建议是如果项目不着急的话,希望团队人员可以看多点材料,加深理解。建议可以引入外部专家团队,对提高项目成员水平有很大帮助,但要考虑经费的承受范围。
吴总:党建的涉及范围比较广,贵安党建部每年都会提出课题,我们要了解他们每年的立项。党建培训活动也经常进行,有时需要我们找些相对应的老师,但专业老师费用较高,我们后期还是希望内部人员来开发课件,并安排专门的人员来进行讲授。
小陈:建议看看外面的企业怎么做。
吴总:这个月找个外部老师来给团队成员做个培训师培训。
小陈:现在外面使用的教材的难度也不高。高校的公开课也可以多看多学习。党建论文写的比较宏观,比较难吸收。理论的学习建议通过项目来积累。
吴总:建议通过客户的资料来模仿学习。
小陈:学习大量的基本知识才能有创新性的理解。建议需要沉下心来学习和研究才能达到这个高度。
吴总:和客户接触层面还比较浅。
小陈:客户可能也不了解自己的业务知识。阅读大量的客户文件也有碰到这种问题。建议运用相关网站公开课来学习。
吴总:大家一起找找这方面的资源。希望有新的突破。
小于:需要专家资源来增加团队实力。客户还是很信赖专家权威。
小于:我们团队比较年轻,客户经常会质疑我们的水平,会比较相信权威专家的意见。专家对客户下决定有很大影响力。
吴总:不止项目实施,在商务方面,和客户在前期接触方面,有专家团队陪同,打造专业形象还是很有说服力。我们之前忽视了这方面的形象打造。
小于:毕竟我们还是太年轻。
吴总:我来落实,找一些本地高校的老师,建立长期联系。
吴总:我们在这块是比较吃亏,所以我们要找一些党建等专业领域的老师,能唬得住客户的老师。帮助我们能拿下客户。
小于:很认同小陈提出的专家的观点。有专家在,也能加强团队成员的信心,可以给到大家一些成功的经验。在项目沟通方面,觉得我们的沟通程度还不够。建议我们不要太拘谨,可以放开谈,不要有思想负担,抱着坦诚交流的态度有利于了解客户的需求。
吴总:沟通那块,我鼓励大家多去拜访客户。
小于:除了接触客户和最后交付外,我们应该按照项目周期来和客户定期汇报,让客户对项目有整体的把控。
吴总:这个建议很好,应该定期汇报。
小陈: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可能人手不够,无暇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吴总:项目沟通和进度把控,我鼓励开展,但还是要保证项目顺利进行为最大前提。必须要给项目交付留出充裕的时间。这是属于项目管理专员的工作,目前公司没有这个资源,还是得需要项目经理来同时承担这方面的工作。
小于: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公司也是在摸索,没有相关的晋升路径和培训体系,比如说项目经理,应该有个成长路径和职业方向,不然工作也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探索方向对不对。
吴总:的确公司没有提出能力提升要求,晋升的制度等。我当时的发展路径可以供大家参考,从商业分析员-助理顾问-咨询顾问-高级咨询顾问-项目经理-项目总监。十年以上经验可以上升到合伙人。在外企的咨询公司跟对上级对个人升职影响很大。我们公司发展比较快,人员的综合能力可以,条件达到,就能独立开展项目。
吴总:晋升的机制必须要重视起来,按照一年两次晋升的模式来晋升还是很有必要的。下半年开展这方面的事情,成熟后执行起来。不同事业线指定不同的负责人也是可以的。比如我对外就是合伙人的角色,不要那么身兼多职。
小于:名衔不要太玄乎就行。
........文字太多,后续还有其他同事提出的各种问题,几乎都是小公司,初创公司的通病,很有代表性。
通过这次开会,大家的坦诚交流,也让我第一次对这个行业,这个公司有了深入的了解。从会议的有效性来说,这个会议是成功的,因为大家都愿意说,不吝说,都是大实话。很多大企业常年开会,但都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提出问题,更不用说解决问题。有效会议的达成需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需要员工愿意说,也有能力说,表达提炼的能力很重要,二方面也需要领导者多给员工分享的机会,鼓励员工去分享,而不要只顾着自己说。这两方面相互促进,开会才能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手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