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记忆中的郭公会

记忆中的郭公会

作者: 暖光微浅 | 来源:发表于2020-04-15 09:50 被阅读0次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农历十月十五,就是我们村的郭公会。家家户户打糍粑、迎神、呼亲唤友来看戏。那种热闹丝毫不亚于春节。

            至于我们村无一户郭姓,怎会有这十里八乡人尽皆知的郭公会呢?问大人也不得而知。现在想想大概是因为我们村历史悠久,宋朝开始就有集市,明朝又出了个著名文史家徐奋鹏。村民对于郭子仪“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余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富贵寿考,哀荣终始,人臣之道无缺焉。”的大英雄早有耳闻 ,崇拜至极,故建神庙,塑神像。愿郭公神灵护佑 ,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吧!

          记忆中十五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着。人们把浸泡了两天的糯米,滤干水,置木甑里蒸熟。然后倒入石臼中捶打。打糍粑看似简单重复的动作,其实非常消耗体力的,即便年轻富力壮,也累得气喘吁吁。常常这拨人捶打一番,又换一拨人。待糯米完全降伏,黏黏地趴着才行。最后把它放到干净的团箕里,捏成小团、揉搓。再在白糖豆粉里打个滚。我们这些馋猫,从出甑就一直围着观看,早已垂涎三尺,这时迫不及待地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那种软软糯糯,香香甜甜、又劲道十足的味儿,让人吃了又想吃,不知不觉肚子已俨然一面小鼓了。结果一整天都不想吃饭。大人们则东家婆婆送一碗,西家爷爷端一碗。姑姑、舅舅、姨姨家一一都得送去。然后自己家又陆陆续续收到邻居们的馈赠。

            中午客人们都到齐了,这些客人中老人居多,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戏迷。家家炊烟袅袅,酒肉飘香。大约下午两点,锣鼓喧天,爆竹声声,年轻的小伙子系着红腰带,扎着大红花到庙里去抬菩萨下天,首先出场的是身材魁梧,威严有加的郭公,接着是慈眉善目的郭夫人,形态各异的小将们紧随其后。家家户户打爆竹、燃香烛迎接,感恩神灵对自己家庭的眷顾。一路上,最活跃的要算孩子们,我们从这副轿子下钻过去,又从那个大人的腋下挤出来,这尊看看,那尊摸摸。

          村中央的空地上,早已搭好了临时戏台。四点左右,游神结束,众菩萨回到观戏台。吃过晚饭,台前热闹起来了,长条凳、小方凳、竹椅子放在主人中意的位置。此时,我也搬来一条长凳摆在前面,盼望着大人快点到来,我就可以去戏班探秘了。不多久,一阵爆竹声伴随着一阵紧锣密鼓。大红帷幕徐徐拉开。戏曲马上开始了。台下人山人海 ,坐着的是我们村的,侧面、后面站着的大多是周围村庄赶来的。结婚后听我公公说 ,他早些年也都去我村看戏。我们这些小孩可没耐心听一场完整的戏,对于那捋着胡须,半年啊一句的老生尤为讨厌。我们台前幕后的跳着蹦着,玩着各种游戏。不过鼻子上打着一块白的丑角一出场我们就停止游戏,他憨憨的傻样,滑稽的言语常常唱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最高兴的是大人通常会给我们些零钱。我们便跑到那支着小灯泡的小摊前买瓜子,买糖果。

            戏班通常连续唱四夜。十九菩萨上天。活动就结束了。

          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些民俗节日的幸福感也无可奈何地褪去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记忆中的郭公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yq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