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儿子上学方便,我在高中城租了房子,把家从桃园搬到了幸福里。于是从十一月中旬起,我便开始了每天赶乘公交上下班的生活。
从幸福里到单位有十一站的路,乘车需要13-15分钟时间。好在有四路车从小区经过,其中三辆都能把我载到单位,且公交车每十分钟一趟,总在整分前后到达小区站点,只要把握好时间,就能顺利乘车。但前提是:每天早晨8:25分,中午15:35分,我必须下楼,一路小跑,动作稍有迟缓,便会和公交擦肩而过。
当然,事情总有意外。比如:遇到雾霾天气,司机就会晚点,尤其是中午,只要晚点五分钟,我就必然要面临迟到的尴尬;也有勤快的司机,总要提前一两分钟到站,踩着点出门的我就很有可能赶不上这趟车。确实有好几次,我气喘吁吁赶往站点,还没到,就眼睁睁看着公交从我面前驶过,任凭我使劲挥手,它就是不等我,无情的扔下我扬长而去。那一刻,肠子悔青的感觉都有,心里不停的埋怨自己:再早半分钟就可以赶上了,再多跑两步就赶上了呀,笨死了,活该错过。
时间久了,赶乘公交就成了我工作日里极重要的一件事,每到上下班前,我就开始掐算时间,什么时候去恰到好处,怎么做最节省时间……因为冷,总不愿在站牌下过多等候。于是,上班时盼早点到单位,下班盼早进家门成了我每日的必修课。有时候,自己刚到站点就看见公交向我驶来的时,心里就一阵窃喜:哎呀,刚刚好,一分钟都不用等。那时候,心里美美的感觉一点不亚于口里含颗糖。每天早晨我上班的时候,学生已坐前一班车走了,机关单位还不到上班时间,坐车的人全程不超过十个。我便喜滋滋登上车,任意选一个位置坐下,悠闲地眯起眼再打一会儿盹,想到可以提前进教室,想到不会被查早读的老师通报,心里坦然而又踏实。可是,若不幸和公交擦肩而过,我便极懊恼地想要捶胸顿足,埋怨自己出门前太磨蹭,或路上跑的太慢,告诫自己下次出门一定要稍早一点;也有不凑巧的时候,公交没有来,我站在路牌下,缩着脖子,哈着冷气,眼巴巴的望着公交来的方向,直到看见绿色的公交闪着红灯的影子,一颗焦灼的心才安定下来。
这种情形让我想起我们的教育。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何尝不像等公交一样,怀着虔诚的心,在守望课堂,守望教育。若我们的给予恰到好处,学生便愉悦地接受,师生无缝对接,教育顺利达成,学生欢喜,老师欣慰。可让人无奈的是,这样的时刻实在太少,很多时候,学生跟不上我们的步伐,于是不得已,我们不断扔掉一些后进生,任由他们在原地无望的挣扎,就像公交扔下稍稍晚点的乘客。当然也有这样的时刻,我们不急不躁地等着,虽极有耐心,却看不到太多希望,耗费了精力,也蹉跎了时光。
恰到好处的守望教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乘坐公交,我可以把司机稍稍提前的时间计算进去,提前两三分钟下楼,多等一会儿就能解决问题,可我们的教育呢,这提前三分的量该如何把握?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和细心,更多的是能力、智慧和勇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源源不断的能量输送给学生吗?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应对个性差异较大的各类学生,带着他们进入文本又告别文本吗?我们有勇气告别已经固化的自我依据学生的需求去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吗?
没有答案,答案在我们每个教师心里,只有找到它,我们才能完成恰到好处的守望,不多一分,也不差半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