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混战的延续,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尚且能保全江南半壁江山的安宁,而五代十国是全国性的大分裂时代。在73年时间里,共出现了五个自命继承大统,但都无力控制全局的朝代,翻看五代十三位皇帝上位的历史,多是父子反目,手足相残,一朝黄袍加身便成天子。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虎狼林立的时代,却有一位奇人。他官居宰辅四十余年,历经五朝十二帝屹立不倒,如同弄潮儿向涛头立。他就是五代宰相——冯道。
冯道画像
冯道虽然是个资深宰相,可在历史上他却不是个流传青史的名相。生前他享尽荣华富贵,死后葬礼达到万人空巷,纸钱飞扬使道路两旁树枝染成灰色。后周世宗柴荣罢朝三日以示悼念,并追封他为瀛文懿王。所以在宋朝以前的五代,无论是庙堂之高的君王,还是江湖之远的民众,对他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可是自宋朝以来,对于冯道的评价争议不断,这种巨大的争议一直持续到今天。
先看他対自我的评价。他自称长乐公,著书立说来吹嘘他的成功之道。他自述一生有三不欺:“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而且是“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 称自己“上显祖宗,下光亲戚”。冯道称赞自己“盖自国恩,尽从家法,承训诲之旨,关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
反方代表欧阳修以春秋笔法点评冯道:“(冯)道视丧君亡国亦未尝以屑意。”他还对冯道的《长乐老自叙》斥责:“当是时,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悬,道方自号‘长乐老’,著书数百言,陈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司马光与之趋同说:“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引)。
南宋刘因写的讽刺诗句《冯道》:“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唐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明清时期的王夫之、王鸣盛、赵翼等人対冯道的作为,都表示过不同程度的蔑视和批判。
影视作品
然而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正方则是一种宽容和理解的声音。他认为冯道之所以忍辱负重,乃是接济天下苍生为念的行为,是真正的儒者,称他为“佛位中人”。苏东坡讲冯道:“菩萨,再来人也。”清人王士禛在《五代诗话》中称:“王荆公(安石)雅爱(冯)道,谓其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行。”明代李贽评价:冯道之所以“历事五季之耻”,是因为“不忍无辜之民日遭涂炭”(《焚书-卷五》)。
而从冯道的经历看不得不承认他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他在战乱中竭力保护百姓,抑制门阀子弟,提拔寒门学子走上仕途,推行了不少促进生产,改善百姓生活的政策。契丹狼主曾问冯道:中原百姓太可怜了,谁能拯救他们呢?冯道毫不犹豫的回答:“现在的百姓菩萨佛祖也救不了,只有您能拯救他们。”反对他的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冯道“虽有小善”。
也有中立的看法,同样务实的曾国藩看过冯道所著《荣枯鉴》一书后评价:“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实乃二千年不二之异书也。”曾国藩的这番评价我觉得并不算贬低,而是认为他能写出这样的书当算异能之人。
影视作品
到了当代,两种相反的声音依然交替出现。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历史的暗角》这样写道:“身处乱世,冯道竟然先后为十个君主干事,他的本领自然远不止是油滑而必须反复叛卖了。被他一次次叛卖的旧主子,可以对他恨之入骨却已没有力量惩处他,而一切新主子大多也是他所说的信奉‘事当务实’的人,只取他的实用价值而不去预想他今后对自己的叛卖。因此,冯道还有长期活下去不断转向、叛卖的可能。我举冯道的例子只想说明,要充分地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一个人的人格支出会非常彻底,彻底到几乎不像一个人……”就是说,冯道是典型的小人。
五代时期绘画
而当代历史学家葛剑雄在《乱世的两难选择-冯道其人其事》中认为,他为了天下苍生而“以人类的最高利益和当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顾个人的毁誉,打破狭隘的国家、民族、宗教观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来调和矛盾、弥合创伤,寻求实现和平和恢复的途径。”这似乎是典型的把历史人物观念当代化。
南怀瑾也多次为冯道辩护:我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可以想见此人,至少做到不贪污,使人家无法攻击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为方面,也一定是炉火纯青,以致无懈可击。
笔者认为,冯道的言行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争议,以至于千年之下仍然争论不休。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身上存在的矛盾给每个人提出了一个终极问题——善与恶,卫道与务实,究竟该如何理解,如何定义。冯道立身乱世,不忠于君但忠于民。他精通权术,热衷媚上,却又广受爱戴。对于儒家而言,他是颠覆的,是离经叛道的异端,按照儒家的定义他就是个彻底的小人。可是他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又践行了儒家的“仁"这个核心价值观。他的政治正确,务实不图虚名的作法在他自己看来就是智者的不拘小节,他的经历难以复制,也许这就是他内心所信奉的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