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家长总会疑惑:在孩子取得好成绩后高兴地和我分享,我要不要给与一些奖励来鼓励孩子继续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努力去保持住或取得更好的成绩;
但是同时又担心给予奖励后,以后只要不给奖励反而会不好好学习。
一则小故事
在美国的一个社区,一群孩子总是在一个老头家门前的空地上踢足球,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头忍了几天实在是受不了了。
于是,有一天这群孩子又准时来空地踢足球时,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并高兴地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以后常来。”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踢球。老头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靠微薄的养老金生活,只能少给一些了。孩子感觉15美分也还可以吧,仍然兴高采烈地踢球玩闹。
第三天,老头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头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故事中,老头应用了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让孩子们“自发踢足球——感觉快乐”的自己产生的行为变成了“踢足球——获得奖励——感觉快乐”有条件才会去做的事情。达到这个目的之后,就通过减少奖励的方式,让孩子的踢足球的行为减少甚至消退。
这就是大家的认为给予奖励后,以后只要不给奖励或者减少奖励反而会不好好学习的担心,甚至孩子会说再也不给你学了。
?
奖励,给还是不给呢?
读到这里,相信您会得出一个结论,还是不给奖励的好。但是另外的一种担心怎么处理呢?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情况要复杂一些。需要我们来具体分析,是否给予奖励,给予什么样的奖励。
第一种情况--孩子的成绩一直很好:
不要贸然给予物质奖励;
可以适时的给予精神奖励,比如对孩子尊重、赞美、肯定等,以及情感奖励如鼓掌、拥抱、亲吻等。
第二种情况--当孩子取得好成绩后,主动提出要奖励时:
这个时候不给予奖励反而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我们还是需要部分满足的;
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他要求的您能够达到的物质奖励,让他的努力受到鼓舞;
强调是对他这次努力的肯定,同时又不会让他产生下次取得好成绩会有更大的奖励的预期。
第三种情况当孩子偶尔取得好成绩时:
你可以发掘一下为什么这次取得好成绩,比如这次考试前复习比以前努力,用的时间多,用了更好的学习方法等;
针对这些具体的原因给予奖励,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对成绩的可控性,是自己的努力取得的好成绩;而不是取得好成绩获得的奖励,反而可以增强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第四种情况当孩子取得好成绩,其他孩子家长都会给予奖励:
你自己感觉有必要也给孩子一定的奖励,否则自己会感觉不舒服,那就可以参照第三种情况给与奖励。或者精神奖励,情感奖励,物质奖励,比如买孩子喜欢的书、杂志、玩具等,三种奖励混杂给予。这些从长远来讲都会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此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奖励的对象是:孩子的行为。
比如:孩子很努力,我们奖励的是孩子的这份努力,而不是成绩;
比如:孩子乐于助人,我们奖励的是孩子的助人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通过强化达到塑造孩子良好习惯。
最后
给予孩子奖励是一门艺术,不是单纯的给或者不给,等着你去探索发现。反思一下:
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如何奖励自己的孩子的,奖励的又是孩子的哪个方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