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经历过教育和被教育。从孩提或刚入职的被教育,到不知不觉中变为了教育人,教育子女后代,教育工作团队,教育各种接班人……
疫情面前,当我们在教育言教育时,我们更不应该错过这个“非常”的教育时机,它也许会成为令很多教师、很多家庭、很多孩子终身难忘的“大教育”。
专家告诉我们,防止疫情扩散最好的办法,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就是尽可能少走动,待在家中。我想,这恰恰给我们重新关注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真正的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这次灾难让父母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教育权力上的“王者归来”。如何利用好与孩子在一起的这段时光,亲子共读,亲子游戏,亲子交流?我想,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永远不会有孩子的发展。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以这次灾难为题,完成一次共同的作业,共同查资料,共同讨论,在灾难平息之后交出一份小小的研究报告。
教育是为生命奠基的事业。这次灾难也暴露了国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方面知识的贫乏,暴露出我们生命教育的缺陷。期待我们的教育,能够把目光从考试、分数、排名,移到师生的生命上来,移到教育的根本问题上来。
这么多年来,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学科类文化课的学习过分强调,学生学习过度,导致学习负担普遍较重,造成家长普遍焦虑的现象。
我在想,对于一个省市来说,所有学生加班加点补课和所有学生都放假、轻松愉快地学会生活、学会阅读,大学的录取指标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在疫情危急的情况下,孩子们的文化课都少学一点,考试内容减少一点,考试难度降低一点,让孩子们调整一下心态,更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许正好可以让我们的教育回归到本原上去。
疫情给了我们一次反思教育的机会,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借这次疫情让大家从升学漩涡中跳出来,更好地引导广大学生和家长正确看待学习的内涵和孩子成长的本质,那么,坏事可能真的变成好事呢!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面对白衣天使的逆行,教育工作者的方位在哪里
最近看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医生的故事,我久久不能平静。当医生在逆袭奋战、救死扶伤时,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方位在哪里?此时此刻,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又是什么?
当生命进入倒计时,张定宇在自己身患绝症、妻子被感染的背景下,仍然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记者采访时,他已经奋战了30余天。他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了患者的信心与希望。“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他说。
这些天里,看到央媒一个个推出抗击疫情的专题报道,难道这不是最好的课程最好的教材吗?相比于学科知识、教学计划,哪怕初三高三,这样难得的教育契机,教育人不能被动应对,应该争分夺秒,加快这门特别的“抗击疫情”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我认为这才是应有的教育担当和特殊的教育供给,是对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拥有长远价值的建设,也必然能够裨益于每个生命建设自己人生的承重墙。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阅读,让自己安静独处
八十年前的一个早晨,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在一艘客轮上阅读《堂吉诃德》。四周是茫茫大海,他忽然想到自己就像是拉曼恰荒原上的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并不孤独,因为他身边及脑海中萦绕着无数骑士传奇。而托马斯•曼一路上都在和堂吉诃德促膝长谈。
如今,我们面临冠状病毒的威胁,取消了会议和应酬,正是检点自己、静静读书的好时候。
每天带着俩孩子读经典,读小i,成了我们的必修课。进步最大的是一年级的儿子,他听说我开学要去学校代课,特地带我学经典,说要帮我说好普通话,他读我跟,跟的不好的及时给我纠正。还有读的英语也越来越标准,自己摸索出来朗读模式,还让我给他读读试试,说不好了也要一起学!
运动方面,女儿爱跳舞,儿子翻跟头,又带着他们做仰卧起坐,俯卧撑,日子过得倒也算充实。楼下的河边我和邻居一起种了点小菜,偶尔带孩子们一起去拔拔草,浇浇水,再去采摘些蔬菜自己吃,这也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可惜的是路程太近,从三层楼上到楼下而已,但这也算是体验了一把生活,孩子们以后能学点经验,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地过日子就好!
教育是多方面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我想这些也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希望通过这次疫情经历,让这些方方面面的教育认知理念,在人们心中重新排列组合起来,让底层教育,生命教育,心灵教育这些教育的灵魂,在人们心中能重新显现出来,生根发芽,让饱经风霜,寂静无声的大地上能够早日看到花开,看到硕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