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我最喜欢的名著是《西游记》。我先看的电视,后看的书,书是不知那位大几岁的人处借阅的,没封皮破破的,但我很喜欢,看的兴起时发现后面的页缺失了,于是从头再看一遍;再后来还看过动画片版的,大概时间在赵雅芝版的《新白娘子传奇》之后,之后还有不喜欢的张姓港星版、西游记后传,还算不错的《大话西游》,还有《西游降魔》等等。再后来甚至有咨询公司的电话面试,出这样的考题:西游记四人去西天取经,你觉得自己最能胜任哪个角色?为什么。当时我往自个脸上贴金,说按需要,可以在不同角色里切换,后来就没有下文了。
近期我为什么再读呢?因为小孩求我读给她听,另外也被动听幼儿版的西游。近期娃儿喜欢在大人开车时听幼儿版,这又唤醒了我小时看西游记的体验。大多小孩喜欢西游记,都是喜欢孙悟空,因为对他正面描写的多,作为小孩也认为悟空又强又帅又可爱。
再读,有什么新感悟呢?主要是把《西游记》与《大唐西域记》做了下对比。与后者最大的不同,《西游》似乎在传导教育理念。不知有没研究人员持这样观点:《西游》故事讲的是儿童的成长过程,儿童如何从“熊孩子”变成“别人家的孩子”?不同性格的儿童,有争强好胜的猴王,也有好吃懒做的猪精,还有老实憨厚的鱼怪。最终在唐僧这位牛师的取经目标,以及他们自身追求“圆满”的初心引领下,完成了从孩子气到成长、成熟、成人、成才,都取到了真经、得了封号。
关于这三类娃,我有个能力排序:智商/战斗力:猴>猪>鱼;情商/爱生活:猪>鱼>猴;职商/爱工作:鱼>猴>猪。其中职商是讲职业性,在职场上的受欢迎度。
西游记吸引小孩的地方,还在于兼顾了自然与社会。作为一本旅游和神魔小说,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师徒路遇各种美丽的自然风光,有高山、大河,有山洞、密林;有各种动物: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有大boss的小弟、有义兄的儿子、有宿敌的宠犬;还有佛道、山神、土地、阎罗、鬼怪、平替……
再读西游有什么特别体验呢?再读时,常有其他艺术形式,比如相声/脱口秀穿插,我也还刷过西游的英文版、短视频。相比现代一些的相声,西游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体系性、传统性、趣味性,西游是长长的故事,却不那么复杂,没有那么世俗和焦虑,没有那么多极端和恶毒的情绪表达。
娃儿各有不同,有猴精猴精的,有好吃懒做的,或者被动学习的。2010后出生的小孩,在小学阶段,可能前两种娃儿居多。这代孩子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第一见识博杂、知识面广,容易自作聪明,认为自己啥都懂;第二,没有吃过什么苦,没怎么出过大力、承担过什么家庭责任。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教育呢?如何提升他们智商、情商、耐力、责任心、上进心呢?恐怕要多通过文艺作品,以及一些集体任务、田园生活体验来提供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