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处理事务的前后,通常是这样的:
终于到周末了,早上吃完早餐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出一篇几万字的文案。
打开电脑,有人提醒你赶紧预定去北京的火车票和住宿酒店。你内心略微琢磨了下,感觉这事应该先做,于是12306和各种酒店app预定走起来,各种询价,对比,了解信息,沟通,三个小时过去了。抬头一看时间,要吃午饭了,内心暗自安慰“还好完成了一件大事”。
下午吃完饭有些困,小憩一会应该要起来做工作了。无意间你和老公聊起工作上的困难,你作为他最亲密的关系要体会他的难处,倾听他的心声,所以你没能走开。最后,聊天的结果很愉快,你们又各自回归自己的位置。
你终于空下来了,一看表指向下午四点。这个时候没人打扰你了,但是你精力明显已经损耗大半,注意力也开始分散。
你又开始自我安慰,算了,还是看会电视放松下吧。
故事的最后,一天过去了,你没干什么,但是又没闲着。虽然好像有哪里不对,但是想想又觉得没啥浪费,你期待着下一个周末的来临。
大多数人遇到很多事情同时要做时,参考的纬度不一样。
有的人坚持做自己手里计划做的,先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有的人坚持先处理紧急的,再处理自己的计划。
那些先处理自己认为重要事情的人,有很强的计划性和自制力。他们往往更能认清自己的现状,并能将时间提前花费在应该投入的事项上去,当然很多伟人也这样做:
比如管理界泰斗德鲁克:
一个人20%的事情才需要自己做,其他事情可以委托别人。
我们应该遵循二八法则一样来管理自己的时间
再比如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的作者科维:
我们应该优先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博恩崔西吃青蛙的例子同样也在倡导人们要“要事第一”。
但有些人不这么认为,她们会问,赶火车不重要么?陪伴家人不重要么?在她们看来,这些比出一篇几万字的文案更重要。
我们不能否认,出几万的文案不重要,也不能否认陪伴家人不重要。在争论之前,我们应该弄清楚一件事:
你怎么看“要事”?
要事的定义根据个体而确定,对你来说“出一篇几万字的文案”叫要事,但是对他来说陪伴家人2小时叫”要事“。我们应该允许要事的不同,只是确定做的是要事即可。
要事第一作为一个底层理论,它不指定事情的种类,只提供参考方向。
不管什么样的要事,只要是你认可的,经过排序后,都应该先做。
看起来这更像是一个关乎价值观的问题。不管如何,遵从内心的声音就是最大的要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