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关系学派是后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个框架结构。
主体间的基础是自体心理学,同时它又是一个独立的结构,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关系来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成熟的客体关系是接纳别人与我们的差异,这种差异需要得到充分考虑。
主体间是一场建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科学主义的力量是非决定性的,比如我们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你的生活故事,而我们的生活经验建构了这个世界。在咨询中,你的来访者会帮助你建构你自己,比如你的来访者会突然对着你发火,那么不同的咨询师可能对此有不同的反应。认知行为的解释也不一样,观察的本身也会被渗透在观察的过程中,观察的结果有可能是一个变量,比如在监狱中做的咨询个案和在社会上的常态咨询,对咨询师的影响也会不一样。不要小看小人物的效应,这也是一种变量,如蝴蝶效应的存在。
真理是约定的,真理未必是真理,它即使是一个歪理,也有可能被人接受,所以真理是相对的,它可能意味着一种话语权,比如纳粹主义的存在。波粒二象性的结果也可能是由观察者自己决定的(你想看到什么,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光学实验中,你如果希望看到的是波的状态,那你看到的就是波的状态,如果你希望看到的是光的状态,那就是光的状态。
科胡特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中提出,对于精神分析,不能单以客观性为准,而应当把主观性考虑在内,在处理复杂心理状态的心理学中不存在客观事实,更准确地说,客观事实总是包括观察者的评价在里面。
自体心理学把主体间理论当做一种补充。当来访者来的时候,他说带着建构的故事来的,而治疗师本身,也有自己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形成一个场,彼此相互影响,咨询师的特质会干扰到来访者的故事,这种对话会产生一个新的建构,这种心理结构使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一种自体客体移情性。因此,咨询师必须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思考。
咨询师的反移情是由来访者的投射性认同激发的,是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互动决定的,投射的内容因个人特质不同而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