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送儿子去报到,心情经历了起伏变化。
收拾行李、出发、办理入学手续,心情都平平,偶尔彼此还开个玩笑,直到生活老师来领孩子,看到他那瘦弱的背影就这样越走越远,心里还是颤了一下。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
既然早晚要面对,早来一点也无妨。分离焦虑属于被分离的双方,不偏不倚。亲密关系越好,焦虑等级越高,情绪反应越强烈。
回来的路上,心里开始各种想像:住的地方怎么样?吃的怎么样?刚到新环境会不会很孤独?会不会想家掉眼泪?……我表面很平静,其实内心在翻江倒海!
晚上,孩子打来电话,没说话就开始掉眼泪,我也忍不住哭了,这是第一次真正的分离,对于我们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挑战。不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想哭就哭吧,哭完再看看该干点啥。
儿子说:我现在就想回家。我感受到他孤身一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内心充满了恐惧焦虑紧张不安,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安全感都没有,还谈什么自我实现!所以,我不和他谈理想,不会告诉他:我们是来打球的,忍忍就过去了。
我回应他:嗯,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刚到这个地方,所有的事物都是陌生的,身边没有认识的人,老队员对新队员可能也不那么热情,这些让你感到害怕、焦虑,你想离开这个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嗯,现实我们遇到的就是这样。
妈妈刚开始出去上学的时候也这样,当天恨不得立刻坐上火车逃走。
我们知道问题是什么了,那么我们一起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它。所有的问题来源于陌生,因为我们不了解,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会去做各种不好的想像和预设,于是恐惧感会放大。
在你面前是环境和队员。环境你慢慢观察,宿舍的设置、训练场地的安排、就餐的程序及各种规则,不明白的就大胆寻求帮助,让自己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变得可控!
人与人需要互动才会产生关系,互动方式最基本的就是言语交流,可以主动向身边的同学寻求帮助,也可以主动打个招呼介绍自己,不要担心被拒绝,试着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当你开始尝试去做,就已经成功迈出第一步。
当你对身边的人事物有了认识,就会有融入感,安全感建立起来后,注意力才会移步高一级的需求。
通过情绪宣泄后,我引导他看到问题,并指引解决方向,让这些解决方法在他眼前的生活中可行,这样他的焦虑感就减轻了。我不否定他的情绪感受,也不和他谈论更高层次的需求,他的表现符合一个第一次离开家的12岁孩子。我能做的就是缩短他对新环境的适应期,缩短他处在焦虑紧张的状态中的时间。
想起老师说每次咨询都要让求助者带着可操作的方法离开,这是对他们负责。我将这个观点用于我的生活。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要先保证自己的不慌乱,才能思考出可行的办法教给他,心理咨询也是如此。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生命的力量,向上生长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