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回到家里,又热又累,一进家门,就看见爱人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优哉游哉的样子,我突然间就怒火中烧,心中的气不打一处来,换了衣服,一边洗衣服,一边生闷气,他问我话,我都不想回答。
这时候,仅存的一点理性,让我把念头拉回到自己身上,自我觉察一下:
问:我这是怎么了,什么让我这么生气?
答:我看到老公躺在沙发上悠闲,自己却工作累了一整天,感觉心里不平衡,一会儿还得做晚饭,心里很委屈。
问:那么你的需要是什么?
答:我不想洗衣服、也不想做饭,我想象他一样悠哉的舒服休息,但是作为妻子和妈妈,洗衣服做饭做家务就是我的本分,我自己不允许自己这样懒惰,其实并没有其他人非得要求我这样做。
问:为了让自己好受些,你能为自己做些什么?或者向别人请求什么帮助呢?
答:我可以把衣服放在一边,等休息够了,感觉自己不累了,再做这些,或者给爱人说,今天我累了,不想做饭了。
我一边手里搓洗着衣服,脑子里一问一答,烦躁的心慢慢平静下来,怒气渐消,我好像知道该怎么做了。
回过头,我给爱人说:
“我刚才一进屋,看到你在沙发上躺着休息,感觉自己累了半死,还得要洗衣服做饭,感觉又生气又委屈。我也想休息,但是又觉得家务活没干完,不能休息。我这会儿感觉挺累的不想洗了,今晚的晚饭也不想做了,你来做,好吗?”
我原以为他会暴跳如雷,数落我一顿
没想到他反而笑了,他说
“其实,我也刚回来半小时,刚打开电视轻松一下,你累了,就不洗衣服了,晚饭我来做,不想做,我们叫外卖,也可以呀。”
他又补充道“其实,你这样说,我觉得还挺好的,总比你不吭不哈,摔摔打打、一脸受气包的样子要好,你那个样子吓得我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做错啥了惹你不高兴,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敢多问你。”
就这样,两个人都释然了,轻松了,很愉快的度过了晚餐时光。
从以上我和爱人之间的日常交流小事上,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使用了之前看过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上介绍的通模式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1、观察:清晰地表达观察的结果,注意区分和评论之间的关系。
我刚才一进屋,看到你在沙发上躺着休息
2、感受:清晰地表达感受,注意区分和想法之间的关系。
感觉自己累了半死,还得要洗衣服做饭,感觉又生气又委屈。
3、需要:是感受的来源,想想是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我也想休息,但是又觉得家务活没干完,不能休息。
4、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注意区分和命令之间的关系。
我这会儿累了不想洗了,今晚的晚饭也不想做了,你来做,好吗?”
这样的表述,看似简单,但以前就不是这样的表达的,我肯定是这样:你咋这么懒,早早回来,光知道看电视,也不知道干点家务活,(评论,不是观察)这家又不是我一个人的家,你根本就不关心我,只管自己舒服,自私(想法,不是感受),你就不能勤快点吗(命令,不是请求)
同样的内容,换个说法,听到人感受完全不一样。
前一种表述,让他感觉到,我很委屈,很累,很需要他的帮助;而后一种表达,让他感觉到,我的抱怨和对他的批评。
如果是你,你更喜欢爱人怎样对你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自己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当然,如果你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你自己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
“爱能使心灵的创伤痊愈。”如果人们从小就学习爱的语言,将会直接说出自己的价值观,而不会指责他人。否则,言语中将带有隐蔽的精神暴力。
我们读了很多的书,听了很多的讲座,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生活,就是由这些琐碎的小事构成的,如何把我们学的知识,融入贯通到生活中,把知识变成智慧,需要我们去实践,去体会,去发现。
最后,和大家分享感受:
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你我的生活!”
好好生活,从好好说话开始!
深深祝福大家在琐碎的生活中表达爱,感受爱,让爱融入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