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东西南北中”系列文:图语写作第19期

“东西南北中”系列文:图语写作第19期

作者: 椰岛晓露 | 来源:发表于2024-07-16 04:48 被阅读0次
    泰戈尔诗(图片)


    泰戈尔告诉我们: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泰戈尔在《生命影响生命里写到----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

    走出了黑暗


    请保持心中的善良

    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

    走出了绝望


    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

    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

    走出了迷茫


    请相信自己的力量

    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为相信你

    开始相信了自己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

    绽放所有的美好

    说到泰戈尔,你的脑海里有什么形象?我想中国人最熟悉、最记忆深刻的一张图片就是一个身穿长袍,长一部大白胡子的老人,他的左边站着一个长相清丽的的女子,她叫林徽因;他的右边站着一个帅哥,他叫徐志摩……这张图片几乎是林徽因迷们绕不过去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拍摄的就是泰戈尔访华时的情景。林徽因和徐志摩是泰戈尔的中文翻译。每一个中国人都似乎明白此时的徐志摩非常着迷林徽因,也都明白徐志摩早已与张幼仪结婚。徐志摩在英国遇上了林徽因就丢了魂魄,等张幼仪赶到英国与他团聚,也只能得到徐志摩的冷遇……一般人都以为《再别康桥》里隐晦地写了徐志摩对林徽的爱意绵绵。所幸,林徽因即便有风吹斜船帆的可能,但她从没有偏离航线,也更没有沉船或破舟。她坚定地与梁思成留学、结婚并返回国内,他们一起创办中国的第一个建筑系!

    林徽因就是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的人,她的人生五幕剧是这样的---

                  第一幕    美好的青春

    在1904年,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个官宦世家,她的祖父叫林孝恂,是个进士,当年的学霸,一直在浙江做官,曾经创办了养正书塾还有蚕桑职业学堂。他是清朝末年创办新学的先驱之一。

    林徽因的父亲叫林长民,是家里的长男,你想那个时候作为老大,男孩子一定是要肩负家里头的责任,而且要耕读传家的。所以呢,林长民在学业上面是非常地努力,他曾经留学日本,英文也很好,是当年一个新派人物了,担任过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他们家中的几个姊妹也都能诗文、善书法,书香满门。

    林徽因的母亲是林长民的第二位夫人的孩子。

    1920年发生了一件事。林长民在北洋官场中受到排挤,他被迫要出国“考察”,那这个时候他就决定要带着16岁的林徽因同行。他们住在伦敦,同时到一些国家去游历,林徽因还考入了一所伦敦女子学校去暂时读书。

    在伦敦的时候,林徽因租住的房主是一位女建筑师。她和这个女建筑师成了好朋友,她们一起出去写生、作画、大量地交谈。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林徽因知道了什么叫作建筑师,他和盖房子的人有什么区别;然后她也懂得了建筑跟艺术的密不可分,这就激发了她对建筑的兴趣。

              第二幕  学业婚姻修成正果

    林徽因和梁思成志趣相投,成就一段佳话。

    梁思成当年在清华学堂时代就表现出相当出众的美术才能,他致力于雕塑艺术,后来决定出国学建筑。林徽因呢,她早就喜欢这门专业了。

    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珍爱,对造型艺术也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又非常不同。比如说梁思成喜欢动手,擅长绘画,擅长木工,酷爱音乐和体育。他生性幽默,但是做事情是非常理性的,有条不紊,按部就班。林徽因是有文学家式的热情,灵感一来,兴之所至,常常可以不顾其他。所以他们又有互补的那一面。

    从英国回来之后,这两个年轻人来往就更多了。梁思成的父亲就是梁启超先生,他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也是好朋友,他们两个看在眼里,想要能结个亲家,那真是太好了,非常相当。

    在1923年的5月,正在梁思成准备到美国留学的前夕,他出了一次车祸,非常严重。他的左腿骨折,而且脊椎受了严重的伤害,给他留下了终身的痛苦,这就让他的出国推迟了一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林徽因是对他不离不弃的。不久,林徽因也考取了半官费的留学。

    在192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一场军阀混战中,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死于非命,林徽因此时正在留学,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是她也并没有因此中断学业。

    在1927年,梁思成获得了宾州大学建筑系的硕士学位,林徽因获得了美术学院的学士学位。

    梁思成又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美术史,林徽因到了耶鲁大学戏剧学院,随贝克教授学舞台美术,始终两个人是势均力敌的。据说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舞台美术的学生,后来这也没有成为她的专业,是她的一项业余爱好,但她始终是一个戏剧爱好者。

    这个期间就发生了一件事,能看出业余爱好也会给人带来非常大的快乐。

    1924年,印度著名的诗翁泰戈尔到中国来访问,是应了梁启超和林长民的邀请,林徽因是全程陪同的唯一女性。她曾经用英语串演过泰戈尔的名作《齐德拉》。在30年代的时候,林徽因还写过很多话剧,她又英语流利,有见识,泰戈尔在北京的这段时间日程安排得很满,出席了很多欢迎会、座谈会,到北大、清华、燕京几所大学里面做演讲,林徽因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伴随在泰戈尔的身边,参加了所有这些活动。

            第三幕 林徽因与梁思成工作初成

    在1928年的8月,梁启超在国内为梁思成联系好了,到沈阳东北大学去创办建筑系,担任建筑系的教授。本来梁思成还有一个选择,也是梁启超联系好的,就是到清华大学去工作。但后来梁启超就告诉他,你应该去沈阳。他写了一封信,说东北那边建筑事业将来有大发展的机会,比温柔乡的清华园强多了;但是待在东北,肯定不比在北京舒服,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的路上走。

    就这样,梁思成和林徽因都决定了吃苦。他们中断了在欧洲的蜜月,一道经过西伯利亚来到了东北大学。到了这里,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建筑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根本没有合适的教材,他们又不愿意照搬欧美的教科书,要在教学中把建筑学、美学、历史、绘画史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讲授给自己的学生,所以备课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当时在东北大学的学生们都爱上林徽因先生的课,上林先生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他们就跟着林徽因穿行在古今中外艺术的历史长廊中,书画、雕塑、音乐、语言、佛教、哲学、工程、技术,无所不讲。与其说这些学生们接受到的是历史和学问,不如说他们接受到的是文化艺术的感染和熏陶,那这就是林徽因的魅力。她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点点滴滴,为那些年轻的、易感的、向上的心灵推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林徽因的作风是很独特的,她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样,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能够融为一体,她就是这么一个不一样的人。

    在她眼里,古建筑不仅仅是技术和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所以林徽因所写的关于古建筑的文章,是用奔放的文学语言完成的,甚至嬉笑怒骂,她别具一格。

    梁思成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很多都是经过林徽因加工和润色的。那到底谁是谁的枪手呢?梁思成后来常常对孩子们说,他自己文章的点睛之笔,大部分都来自林徽因。

    除了古建筑和文学之外,她设计服装,还单独设计了北京大学地质馆。《雷雨》的作者曹禺曾经告诉梁从诫先生,林徽因到南开大学帮助曹禺先生设计过话剧的布景,那时候曹禺还是个年轻的学生。

    林徽因特别喜欢交朋友,她热心、健谈,但是从来都是保护年轻人、成全年轻人的,所以她有很多的忘年交。我有时候看到这一段就在想,如果我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有很多年轻人愿意来跟我交朋友,那得说明我有多有魅力。

    在1937年的6月,林徽因跟梁思成做了一件事:到五台山考察。他们骑着骡子,在荒凉的山道上颠簸,要去寻访一个寺庙,这个寺庙的名字叫佛光寺。之前敦煌的壁画里面是出现过的,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寺庙现在还在不在,所以梁思成跟林徽因就决定要找到这个纯木质建构的寺庙,来证明中国的建筑史到底发生了什么。

    7月初的时候,他们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山村外面,竟然真的找到了佛光寺,并且确证了这个寺庙的大殿就是建于唐代后期的,一直保留到现在。这是当时所知的我国尚存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了,这个发现在中国建筑史上非常重要,是爆炸性的,在他们个人的学术生活中那当然也是一个里程碑,非同小可。

                第四幕  动乱中的挣扎和学术坚守

    1937年卢沟桥事变,历史打断了做学问的人,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炮声越来越逼近北平,林徽因跟梁思成安稳的生活走到了尽头,那个世道既危险又艰难,他们必须尽快离开北平,取道天津,向南方迁移。

    一路颠沛,他们来到长沙,再从长沙到昆明。

    在1938年的1月,经过39天的跋涉,林徽因受尽磨难,终于和一家人到达了昆明,结果到了这里,好不容易一切都安顿下来,梁思成就病倒了。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林徽因就接受了一份工作,到云南大学为学生补习英语,每周6节课,虽然不多,但是云南大学离他们的住所非常远,每次去上课来回要爬4个山坡,路上要用很多时间。

    当时面临的事实是物价飞涨,梁思成卧病在床,林徽因的收入要维持一家的生计,其实很艰难。她还得做饭,一到吃饭的时候就为难,在厨房里直转转,说这天家里头什么菜都没有,也不知道该做什么。

    那在生活稍稍平稳了一些,梁思成身体好一点了,他就开始准备外出考察了。因为在此之前,他们的这个田野调查局限在华北一带,现在已经到了昆明,就有了考察西南建筑的机会,梁思成当然觉得要全力以赴。可是这个时候你就看出,女性怎么办呢?留在家里,还有孩子。

    所以1939年的秋天,梁思成就跟他的朋友们一起离开昆明,沿着闽江、嘉陵江和川陕公路,跑了大半个四川,这一次外出有半年之久。林徽因呢,就带着孩子,支撑着艰难的日子。

    一个混乱的时代,他们一家又被迫到了四川李庄,整整生活了五年。到李庄后不久,林徽因就病倒了。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能够像一个正常人那样健康地生活着,她始终是贫病交加的,始终是承受了非常大的身体上的痛苦,日子非常晦暗。

    林徽因当时已经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坐卧和行动了,她总是半靠在床上,让梁思成从史语所给她借回来很多书。她就想着,我躺在床上,也可以帮梁思成翻阅那些典籍,查找资料。就在李庄,她读了大量的汉代历史,她想给梁思成研究汉阙和岩墓一些帮助。她还翻译了一批英国建筑学期刊上的学术论文,还准备撰写关于住宅和建筑的论文。

    在1946年的7月,时局稍稍好了一点,林徽因和梁思成就回到了北平,梁思成被聘任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主任;林徽因做了那么多的贡献,但是她并无职位,因为她是女性。不过她依然尽心尽力地辅佐梁思成的工作,为清华大学的建筑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时候,梁思成是非常忙碌的,他要出国参加很多的会议和很多的交流,每一次他出发的时候,都交代系里的年轻教师:我不在的时候,有什么事你就跟林徽因商量。虽然她没有在清华担任教职,但是林徽因把建筑系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而且她的学术成就非常高,所以义不容辞地帮梁思成做了很多的工作。

    在建筑系成立和运转的初期,林徽因所做的事情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当时建筑系的年轻教师都喜欢到林先生家里去。在这里,不管是请教教学中的问题,还是谈论生活艺术,都觉得精神上非常饱满、放松、自由。因为林先生是那么有趣,而且她懂得特别多,心里面又纯洁、安静。大家会忽略林徽因当时已经是一个身患重病的人了,他们也根本不知道,一旦他们离开,刚才还双眼放光、滔滔不绝的林徽因,就常常难以支撑,呻吟着倒下,浑身冒虚汗,半天喘不过气来。即便是这样,到下一次家里又来了客人,林徽因依然像没事人一样,兴致勃勃,谈笑风生。

          第五幕  林徽因的多彩成就

    1952年的1月到6月,林徽因以《我们的首都》为总题目,写了11篇文章,向人们介绍中山堂、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故宫三大殿、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天宁寺塔、北京近郊的三座金刚宝座塔、鼓楼、钟楼和什刹海、雍和宫、故宫等,这是一系列科普性质的文章,她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启蒙。

    在1949年的3月,林徽因被清华大学聘为建筑系一级教授。1949年的5月,梁思成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林徽因被任命为委员会委员。在1949年的9月,林徽因和清华大学的10位教授接受了设计国徽的任务,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是林徽因设计的。在1949年的9月30号,林徽因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林徽因死后,墓碑是梁思成设计。

    林徽因的光,给后人留下无限的方向和指引:文学、建筑、生活……

    (2024.7.1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西南北中”系列文:图语写作第19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bh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