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之树,学校文化精神是这颗生命之树上开出的鲜花和结出的硕果。只要我们把文化的建设扎根于传统和现实的土壤,用自己的美德和智慧精心浇灌和栽培这颗神圣之树,我们的学校必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伟大象征。
文化是一种历史凝结的存在方式。
我们一方面生存在文化之中,一方面又在创造着文化。文化的形成过程,必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具有扎根性、特色性和创造性等特征,需要从传统中去挖掘它的历史,从项目中寻求突破,从未来中看到方向,经历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无系统到系统的过程,慢慢累积,逐步发展,不断地总结、凝练和提升。由于每个学校的底蕴、形成、历史发展和个性面貌的不同,需要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澄清认识,分析利弊,借鉴品牌内涵,找寻项目研究的内容,我们发现,特色与文化、课程与课堂、校长与教师、教育国际化等项目可以成为各个学校选择的主攻方向,在平行、交叉、融合的地方获取文化的本质,因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人的自我完善性主导着人的各种文化追求”。
企业文化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学校文化的建设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育的理想为了人类的振兴,所以,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在本质上并不一样,所产生的品牌效应也是根本不一样的。有一点却不容忽视,企业的最高经营理念和学校的最高管理理念倒是一致的,就是只有在文化的战略上才能获得品牌的成功。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文化有多深,品牌就有多远。
铸造学校文化精神,必须力图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人们的人格、信念、操守和道德规范,把人们引向正确的人类文化,使人们具有社会的责任感,追求人生的价值观。首先要文化人们的心灵,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态度,崇尚进取的文化品质;其次要文化人们的行为,形成校园上下的文明之风,追求人们互敬互爱的互助境界;第三要文化人们的规范,体现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基本性和实效性,既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秩序,又强化激励机制,营造创新开放的校园环境。
要让校史文化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不能只停留在气势磅礴的办学理念上,还要去感受真实感人的文化故事。
一所学校有没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最关键的要看有没有自己的名师,他们的故事里的文化传统是怎样的,看看真实的个性、温暖的回忆、文化的力量,他们独特的生存方式昭示着怎样的成长轨迹。
当代哲学家庞统在《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里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如果眼高于顶,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当然不是纯时间的范畴。在社会、文化的意义上,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学校文化是一种“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统一,“过去”以特有的方式存在于“现在”,并影响和制约着“现在”,无法一笔抹杀;“现在”是一种潜在的未来,以特定的方式影响着未来、造就着未来。
价值观是组织兴旺发达的原动力。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基本价值观,是一种学校内部共同遵守的原则和共有的认识,是学校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一所学校是否具有真正的文化,可以从以下三件事情中进行衡量与判断:一是全体教工有没有都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二是全体教工是不是每天都会想这件事情,三是学校中的每一个人能不能每天都用这个方法去做事或者每天都能表现出来。如果肯定地回答第一个问题,表明学校存在着价值观;肯定地回答第二个问题,表明这种价值观已融入了大家的思想;肯定地回答第三个问题,则表明这种价值观已融入了大家的行为,学校文化得到了落实。所以文化作为一种共有的价值观,是一种表现,是一种感觉,尤其是一种别人在你身上感受到的感觉,它最终必然要融入到你的思想与行为之中。
学校文化精神应该是一种鲜明的文化呈现,它时刻提醒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让人们领悟学校前进的目标与方向,接受文化蕴含的种种要求,从而产生一种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成为一种“看不见的准则规定”和“不成文的组织方针”。当代学校价值观最突出的特征是“以人为中心”,以爱护人、关心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导向。学校能否提供一个适合人的发展的良好环境,能否给人的发展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这是衡量一个学校或优或劣、或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志。21世纪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通过主体本质力量的发挥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支配。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注意师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在互动、碰撞、交流中揭示诚信民主的思想,提升情感体验的智慧,推动大家产生自觉的意识和自觉的行为,实现“把自己的脑袋交给学校”的文化信念。
无疑,建设学校文化,必须从每一个人的自觉需求上来体现价值观。价值是一种良知,价值观是一种基于良知的认知。每一个人都有向善的念头,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期盼,到底如何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这是每一个领导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组织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共有的价值观,是组织成员的共有的价值信仰,是指导组织和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哲学。那么在学校组织内,就必然要求大家在教育的理想面前养成一种群体认识,人人都是学校的主人,人人都是文化的建设者。
诚然,市场经济的品牌是需要包装打造和传播维护的,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来得日趋激烈。然而,在学校品牌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教育公心和人性自由,是促进学校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文化精神。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人是全体师生,建设者在建设过程中享受着建设的滋润和荣耀。一旦这种文化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内容,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认为,品牌就在其中了。
其实品牌中的成分就是文化,是从所有项目特色之中凝聚而成的文化人格。不要把项目特色作为品牌的代名词,毕竟这是项目特色,但是,在项目特色之中,在做大做强项目特色的过程中,必然离不开文化理念和文化风格,这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所学校不可能千遍一律,品牌对象也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真正的品牌是互相之间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获得健康的、持久的、全面的、个性的发展。
课程与教学是一种最根本的学校文化。
所有的项目特色都应该从属于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的重大发展,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校文化建设不再游离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之外,而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课程与教学应该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因为课程与教学具有显示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品格。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的日程生活方式,是师生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课程与教学的状态,反映的是不同的学校生活状态,表现的是不同的师生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行为与习惯,体现出不同的学校生活质量,甚至生命状态,就是学校最基本、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什么样的课程观带来是么样的课程与教学文化,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能清楚认识的话,文化建设就很可能走入歧途。
一个学校真正的特色应该是符合学校文化特点的课程体系。
一是三级课程体系之间有没有校本化主体意识;二是课程实施中有没有课堂文化建设;三是课程评价上有没有多元自主性。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契机和载体,在国家课程的层面,努力体现课程与教学文化的转变,努力实现教学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转变,必须力图重构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存方式:超越“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逐步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超越“权威主义”和“普遍主义”,形成师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与分享,逐步实现课程与教学的创新;超越“刚性的”、“静态的”、“封闭的”课程与教学,逐步形成“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课程与教学。
要使学校文化行为成为一种恒久不变的文化精神,就必须把自己的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最成功的学校是有能力比其他学校学习得更快的学校。就知识本身而言,知识蕴藏着力量,但它不等于力量,只有利用和发挥知识的能量才能变成力量和价值。善于学习的人往往能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和新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陈旧落后的教育行为,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成长的道路。学习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一个人对社会做出的真正有价值的贡献与他(她)所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成正比。在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学校既是学习组织,又是教学组织,必须努力提高组织的学习力,在“学习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之间发展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增加成员之间的学习互动和对话交流,在实践活动中催生实践体会,在实践体会中提炼实践智慧,使团队学习的成效远大于一般个体的学习之和,通过长期的精心的设计与组织,塑造出富有学校特色的学习文化,蓄积起强大的学习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