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想申报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送你几个锦囊

想申报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送你几个锦囊

作者: 传媒1号 | 来源:发表于2019-02-20 08:50 被阅读37次

    2月12日,中国记协宣布启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迅速引起媒体人广泛关注。赶在情人节前两天公布,也许是因为中国记协深知,中国新闻奖是很多媒体和媒体人的“梦中情人”。

    中国新闻奖这一中国新闻人最高官方荣誉,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的优秀媒体人能多次光荣上榜,有的却屡战屡败,直到退休也无缘“一亲芳泽”,抱憾终生。

    2019年申报中国新闻奖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笔者结合观察和中国新闻奖评委的介绍,作一简要分析。

    推荐新闻性强、践行“四力”要求的报道

    2018年11月2日,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一次评选出了50件媒体融合奖作品,占该届348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1/5。如果去除22件新闻论文等非新闻类获奖作品,实际上媒体融合奖所占比例更大,因此关于这一类别的分析,具有较强代表性。

    2018年12月底,在中国新媒体大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顾问汪文斌谈到,第一次送评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的作品,给评委整体的感觉是,新闻性偏弱,主题策划性偏强。在这个大会上,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祥敏在做主题演讲时也专门提到这个问题。

    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新闻战线》杂志2018年第11期刊发的文章《导向正确 融合创新 专业引领 规则探索——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评析》中,曾祥敏写到:“此次媒体融合奖类参选作品在新闻性、现场性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在融媒短视频和融媒直播类中,主题性、成就性、仪式性的展示居多,真正具有新闻性、及时性、现场感的作品所占比例并不大。尤其是突发新闻、现场新闻等新闻主力军未成为参选作品的主要构成,最后的获奖作品也反映出这一问题。”

    无独有偶,2018年底,在一次会议上有关部门负责人也专门用时十余分钟剖析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新闻性弱的问题。据悉,《柳州融水突围记丨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作为地方媒体报道,能成为融媒短视频一等奖项目仅有的2个获得者之一(另一个为央媒),正是因为其新闻性强。

    该负责人讲到,《柳州融水突围记》有一些瑕疵,按照中国新闻奖评奖标准,可能会受较大影响,但在这种突发事件中,不宜苛求,所以评委最终一致同意给予肯定,因为确实是新闻性融媒作品的代表作。

    之所以如此做,是为了突出中国新闻奖的评奖导向,用该负责人的话说:“中国新闻奖,评的是新闻奖,要有新闻性。”曾祥敏教授在前述文章中写到,报送者对媒体融合奖评选标准和要求的误解,需要我们积极利用获奖作品来引导申报。

    前述负责人还讲到,50件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大部分都是高投入、大制作,但这主要是中央媒体和部分省级媒体才有资金和技术能力支撑,没钱、条件差的媒体想做融媒体报道,关键一条是把有限的力量投入到新闻第一线。

    比如《柳州融水突围记》的前方记者、广西日报社柳州记者站站长谌贻照,仅靠一个人、一台手机,外加报社后方编辑团队,同样做出了有巨大影响力的报道。该负责人评价到,谌贻照同志就是基层记者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中“脚力”的典型。

    “四力”建设将是2019年中国新闻界贯穿全年的工作重点。最新公布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在开篇评奖宗旨里,专门指出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总标准中,也专门强调了践行“四力”要求、“新闻性强,时效性强”。

    因此今年各大媒体在推荐作品参评媒体融合奖项(其实也包括整个中国新闻奖)时,应该有目的、有意识挑选新闻性强,尤其是能体现记者积极主动践行“四力”要求的报道作品,这应该有助于提高获奖概率。

    做到以下5点,可减小被淘汰概率

    2013年第4期《新闻记者》杂志,刊登了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张晓然的文章《一位“一线评委”的见闻与感悟——第22届中国新闻奖评奖札记》一文。张晓然说,在参与评奖的过程中,了解了中国新闻奖评奖的许多规律,包括:重大题材不是评奖唯一标准、区域平衡渐趋于淡化、导向不能有偏差、发现差错一票否决四个方面。

    其实,这些规则一直没有变过,每年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有更详细的评奖细则。笔者也结合观察与相关资料,总结5个应注意的方面,以供参考。

    1、严禁推荐导向不当,尤其是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作品。《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2019年度)总评标准第(7)条首先就规定:“存在导向不当、有不良社会影响……等情况”的作品,不得获奖。媒体人天天讲导向,似乎对导向烂熟于心,其实不然,一些隐性导向差错往往就存在不经意间。

    张晓然在前述文章中写到,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某省会城市文广集团报送的广播专栏《连线快评》因观点犀利,很受欢迎。该栏目报送的代表作品也很受评委青睐,有冲击一等奖的机会,但最后环节有评委指出,“作为媒体,对政府部门进行舆论监督是可以的,但用一些刻薄、侮辱性的语言(注:用了“愚蠢”等词汇,且情绪偏激、部分内容也显片面),对国家卫生部出台的征求意见稿进行指摘,容易挑起广大病人对政府部门的对立情绪”。最终,这件作品被取消了评奖资格。

    这件代表作品的记者编辑,包括推荐参评的媒体,因为一直将“犀利”视作栏目的特质,估计都没有意识到过火的评论可能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但是,当作品在全体中国新闻奖评委出席的大会上播放,最终被站位更高、思维更全面的评委点出了潜在的问题。

    ▲《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2019年度)总标准第(7)条

    2、避免与三大央媒直接竞争。目前,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媒体融合领域有遥遥领先之势。以50件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作品为例,据笔者统计,三大央媒占据16席,尤其是10项一等奖,8项都被三大央媒摘取。这还是有所限制后的结果,即评委会为了中央和地方媒体、各区域之间等方面的适当平衡,某种程度上规定三大央媒一家只能有五六篇获奖作品。前述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说,如果是拼实力,三大央媒会获得近半的媒体融合奖项。

    因此,其他央媒,尤其是地方媒体在报送参评作品时,一定要有意识核查是否存在与三大央媒同题竞争,甚至是创意、手法相似的情况。如果存在,却在报道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方面并无优势,那还是避开为好。

    3、避免推荐单纯效仿“爆款”,无独家创新的作品。同时,如果是模仿三大央媒或其他媒体“爆款”作品的,最好不要拿出来参与竞争。曾祥敏教授在前述文章中就写到:“在参选作品中,也存在简单模仿之势……类似于短视频《红色气质》《公仆之路》的图片三维可视化、现场同期声与动画虚拟场景等手法,有作品画虎不成反类犬。而‘央广主播的朋友圈’虚拟朋友圈传递信息的形式,也有作品完全效仿,但在专业性和技术性上不足。”这些初级模仿的作品,也许在本区域、本行业也产生了不错的影响,但珠玉在前,自然也就难以再入评委们的法眼。

    4、避免因一字一符之错而憾失大奖。不少人认为,中国新闻奖对于文字差错的要求有点过于严苛,其实作为中国媒体最高奖项,再严格要求文字规范也不为过。因此,作为媒体人要做的就是遵守并熟悉规则,不要因为一字一符的差错而憾失大奖。这样的遗憾,有可能成为终生之痛。

    记者常慕城在2017年第2期《新闻战线》刊文《我是如何与中国新闻奖“擦肩而过”的》。常慕城写到,他的一件斩获四个一等奖(包括省级)的报道,在通过自荐渠道报送后不久,收到了《关于拟退回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的函》,“退回原因为:该作品差错情况超过两处,按照《评选办法》‘评选标准’相关规定,不得获奖。一处是标点使用不恰当,另一处则为病句。”常慕城表示,“这个教训实在是深刻,足以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时刻牢记:即使是一处小小的标点符号,也不能出现差错!”

    张晓然在前述文章中也写到,江苏省某地市报报送的报纸通讯连续报道《只为烈士不再无名》,在小组初评时该作品被评为一等奖,但就在全体评委即将评选时,有评委指出作品中有个错别字,“位置”错成了“为置”。最终,该作品被降级处理,错失一等奖这一对地市报而言可遇不可求的大奖。

    5、越是重大主题,越要小心谨慎。重大题材报道,都是媒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倾注媒体人大量心血的作品,所以在报送参评中国新闻奖的作品时,重大题材报道往往备受青睐。但重大主题也往往意味着同题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在报送前可能更需要做好对竞争对手的研究。

    张晓然就写到,“因为是重大题材,评委们的要求更加严格,那些全面展示,没有独特报道角度,缺乏独到之处的作品,很容易被忽视。比如某省级机关报报送的‘辛亥这一年’大型系列报道,因为采用宏大叙事而难以贴近读者,在第一轮就落选了。”

    比如,2018年有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大事,全国媒体都推出了大量的报道。如果想推送这一主题的作品参评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就需要认真掂量下作品的水平,因为同题的竞争对手一定少不了。

    1号结语

    中国新闻奖这一殿堂级荣誉,能否获奖只是表征,根本还在于平常的报道工作中,记者是否很好地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四力”这四个词看似简单,但确实是新闻工作的精髓,在互联网时代尤其需要加倍强调。正如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谌贻照,作为年过半百的资深记者,能在融媒短视频这一新领域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其本人在工作中甘之如饴地贯彻“四力”的结果。

    谌贻照说,他“常年在柳州融水大苗山里采访,熟知山里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能说侗语,能听懂当地的苗语。”这是“脚力”的体现。作为广西日报资深记者、柳州记者站站长,他始终“保持自己对新闻事实和民情民意的敏锐洞察和清晰判断”,这就是“眼力”和“脑力”。

    谌贻照还是运用新媒体传播的高手,文字摄影并驾齐驱之外,他还“能熟练使用手机拍摄图片视频并现场编辑制作,娴熟运用H5”,自己还业余办了一个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微信公众号“山水柳州”。谌贻照认为,“融媒体时代的记者,笔力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在文字上善于表达、生动表达,用事实和真感情传播正能量,更需要熟悉运用全媒体手段及时记录传播新闻。”

    所以,一个记者能否最终获得中国新闻奖,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但如果在日常工作中坚持践行“四力”,那么获奖更容易水到渠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想申报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送你几个锦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kc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