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福鼎避难讲学期间,十分勤奋,经常穿梭于太姥山、秦屿潋城、桐山及海边黄岐等地,不是著书就是讲学。夏日的一天他从太姥山来到了黄岐,由于道路崎岖不平,而且进入黄岐后山的那一段路程,全是粗沙小路,走起路来一不小心就会滑倒,特别费劲。朱熹经过一天奔波,已经筋疲力尽,虽然饥饿难忍,但是什么都吃不进去,主人也无计可施。
但由于夏季属台风季节,刚好数日来海上风大浪高,未能出海作业,家中没有活鲜,仅剩下一小块黄鱼肉。于是女主人就用这一小块鱼肉,切成丁加上鸡蛋清煮了一碗汤。
朱熹食用了这碗热气腾腾、看似海浪翻滚的鱼羹汤后心旷神怡。迎面一阵风来,面对大海听到大浪的涛声,他心潮像海浪一样澎湃,连续写下两个“澎湃”,第三个却写成“澎海”,此后这道羹汤就演变成了“澎海”了。为什么“湃”变成“海”呢?一是他当时就是面向大海,二是文人的灵感:将碗中的蛋清煮熟后比喻成大浪,而碗中的汤就自然成了海了。
朱熹写成“澎海”二字后意犹未尽,又来了更大的灵感,由于主人家没有更多的纸张,他就提笔在一块门板上写下了著名的《(中庸)序》,后收藏于福宁府。根据清嘉庆版《福鼎县志》记载:“黄崎山:朱子避伪学禁到此焉。作《(中庸)序》于乡,地僻无纸,写序于屏,后舁州库。
▍内容来源:李云宁文建哥宁德城市资讯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