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石亭之战

石亭之战

作者: 小路的路 | 来源:发表于2022-07-03 20:31 被阅读0次

    228年,曹魏和东吴之间发生了一次战争,因为主战场在石亭(在今天的安徽桐城境内,当时是属于东吴的领土),所以历史上称之为石亭之战。

    这一战虽然没有官渡、赤壁那么有名,但特别能体现以史为鉴的意义。

    离间计

    战前筹备会上,孙权交代给将军周鲂一个任务,让他去找些知晓曹魏的名人去离间曹操的侄子曹休。周鲂领命后,并没有着急行动,而是对孙权说,不需要找这些人,我自己就可以搞定。

    周鲂派人给曹休送去密信,说自己受到责难了,害怕被杀,就想以鄱阳郡归降曹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

    曹休收到密封后,经过简单的调查,相信了周鲂的谎言,率领十万骑兵前去接应,司马懿和贾逵等人和曹休打配合。

    曹休深入东吴后,孙权亲自赶往前线,任命陆逊为这次战役的统帅,又任命朱桓、全琮各领三万人迎击曹休。

    史书上记载,当时“休知见欺,而恃其众,欲遂与吴战。”意思是说,曹休觉察到自己被骗了,但仍然仗着兵强马壮,打算与吴国较量一下。

    夹石战

    曹休带兵走到石亭的时候,与陆逊狭路相逢。陆逊骁勇善战,曾经打败过刘备。曹休岂是他的对手,双方交战后,曹军不久就开始溃败逃走,吴军一直紧追不舍,一直追击到夹石。

    这一仗吴军总共斩杀、生擒曹军一万多人,缴获牛、马等战利品上万,以及曹军全部的军粮辎重。可以说是大获全胜。

    配合陆逊作战的东吴大将叫朱桓,料定曹休会失败,而且建议在曹军败退之后的必经之路“夹石”这个地方设下伏兵。

    夹石,就是一个很险要的地方,两边山石耸立,中间很窄的样子。

    但朱桓的方案被陆逊否决了,东吴没有在夹石安排伏兵。后来曹休兵败撤退果然是从夹石走的。

    趁火打劫

    曹休和陆逊对峙的时候,诸葛亮听到了风声,他马上抓住这个大好机会,并探得关中兵力虚弱(就是今天陕西省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地区,当时掌握在曹魏政权手中),马上开始北伐。

    出行之前,诸葛亮给刘禅上了一道表章,就是著名的《后出师表》,其中有一句名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意思是要兴复汉室,关着门在四川小打小闹是不行的,必须重新统一全国。

    以史为鉴

    在上面的战役中,吴国明明有机会取得更大的胜利,却坐视机会溜走;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诸葛亮积极北伐,而实力最强的曹魏却主张以静制动。

    魏蜀吴为何都有各自的策略呢?

    东吴方:如果按照朱桓的策略,生擒或击毙了曹休,曹魏必然会因为如此惨重的失败全力南下,这样双方就从局部战争上升到全面战争了。

    东吴能扛得住吗?显然是不行的。所以陆逊才是具有全局眼光的战略家,收放自如,知道该赢到什么分寸上。陆逊的决策,和东吴的实力也是相对应的。

    而朱桓只看到眼前有利的因素,没看到背后有可能迅速转化为不利的因素。东吴有一定的实力,所以能打。但尚不具备全面控局的实力,所以又不能撒开手来打,必须见好就收。

    蜀汉方:诸葛亮为什么选择主动出击呢?因为即便不打的话,蜀汉的命运也是灭亡,所以不如主动出击还能争取机会、把握节奏。

    诸葛亮之所以采取这么积极的策略,恰恰是因为蜀汉在三个政权当中最弱小的。正因为弱小,所以不能坐以待毙。

    曹魏方:力主不打。因为曹魏的实力最强。底子好,耗都能把另外两方耗死,这是既能拖垮敌人,对自己又最安全的方法。

    要是出兵征战的话,战场上拼的是临机对决,实力强的一方,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一旦被弱小的一方打败,会产生一系列后遗症,反而不合算。

    所以,曹魏这一方最保守。保守并不是虚弱,恰恰是因为有实力、有底气,可以采取于己损失最小的方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石亭之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lr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