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看完这篇文章,你还敢去作恶吗?

看完这篇文章,你还敢去作恶吗?

作者: 品藏天下 | 来源:发表于2018-07-12 15:44 被阅读12次

    大儒董仲舒的历史影响力

    ◆◆

    文 |石禄生

    前言

    上下五千年,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古代中华思想,形成了庞大的体系,产生了诸多伟大的先哲,涵盖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内圣外王、理学、心学等百家思想。

    这些中华思想流派,以及它们的圣贤代表人物,在漫长的时空中,散发出耀眼的思想光芒,照亮了中华历史,引领着无数古代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现藏有一套,书写并制板于清道光五年的“中华先哲格言”精典字板,全套共计十块字板,分别记述了从先秦战国至明代各个时期重要先哲人物的思想语录,殊为珍贵。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该套思想语录字板,每一块都独立成篇,阐述了古代先哲在某一方面的认知心得。为便于有序推出,笔者以相关语录诞生的时间为顺序,对全套字板语录予以解读。

    01

    “中华先哲格言”全套字板第二块,载述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警世名言:“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身上积累了善行,就好像在昼夜时长变化的季节,白天的时间变长了,但人们不知道(意为没注意到);而一个人身上积累了恶行,则好比灯火耗尽了灯油,但人们看不见(同样指没注意到)。

    此格言警句,用比喻的手法,阐述了高超的哲理:小善积累能助人长进,小恶积累则能使人毁灭。

    当然,它也能引申理解为一个比较唯心主义的儒家观点:善行可以增寿,恶行则会折寿。

    说到唯心主义,不得不说,董仲舒本人就是个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唯心主义儒家大师。

    从董仲舒开始,儒术有了一个新趋势:试图用主观意志来解释或左右自然天道。这也是千百年来儒术受人诟病的一个方面。

    将唯心主义跟儒家文化联系在一起,可能多少会伤及一些推崇儒文化人士的感情。

    但是对不起,董仲舒是汉代儒家圣贤第一人是不假,但用今天的眼光去看,他同时的确也是个超级大神棍。

    董仲舒

    按照历史的线性时间顺序来看,就影响力来说,截止汉代,董仲舒无疑是继孔子、孟子之后最大牌的大儒了。

    儒家思想之所以会成为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主流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董仲舒这个人。

    为什么董仲舒会成为儒家思想大众传播的千古第一人?这点我们后面再谈。

    单单从董仲舒的历史影响力来说,喜欢他的人视他为儒学传播的第一大功臣;而不喜欢他的人则视之为“毒害”中国人思想的千古罪人,顺便把儒家文化也贬损了。

    这个问题涉及到儒家思想的正负能量问题,本文无意深究。

    就笔者本人而言,我对中华儒文化是持中庸之道的,主张糟粕的部分要正视它,改之或弃之;而睿智的部分,要大力发扬,不惜为之呐喊,这也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02

    董仲舒于公元前179年出生于今河北景县的一个大地主家庭,家里良田万顷,十分富有,所以藏书也很多。

    董仲舒故里

    董仲舒对富有或金钱没什么概念,但他乐于读书,而且凡是世面上有的书,他都几乎读了个遍。很显然,他的大学问就是经此形成的,所以他后来有资格统领汉代儒学。

    学问大了,自然就要输出。差不多在三十岁的时候,董仲舒开始招生讲学,一时学徒甚众。

    但董仲舒为人比较低调,他不想让学生看见自己的模样,所以他在课堂上挂了一块幕布,将他和学生隔断开来,学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如此一来,很多学生都“毕业”出师了,还不知道董老师长什么模样。董仲舒的教学风格,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但由此也可以想象,董仲舒的学生跟他的师徒感情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这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司马迁,也曾师从于董仲舒,但他在《史记》中对董老师的评价并不高,而且对董仲舒其人的记述,仅有寥寥数行约三百字。当然这是题外话。

    汉景帝时期,董仲舒被朝廷任命为博士,这是教授儒学的最高官职。

    这说明当时董仲舒的儒学水平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所以他得以在朝廷内外广为传授各种儒家经学。

    董仲舒的历史影响力,真正崛起于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后。

    大家知道,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之人,所以他想解决一个困扰了古代君王已久的问题:“为何天下兴亡治乱的历史一再重演,如何才能长治久安?”汉武帝登基第二年,他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董仲舒。

    汉武帝的困惑很好理解:自夏商周以来,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轮转,历史一再证明,谁的拳头硬或兵马壮,谁就能登上君王之位。如此循环往复,何时是个头啊?

    汉武帝自己的太爷爷,即汉高祖刘邦,就是靠武力夺取的天下,所以汉武帝本人对上述问题是有着切身体会的。

    电视剧《卫子夫》汉武帝剧照

    董仲舒是被汉武帝点名回答这个问题的,因为后者刚刚即位,试图想到一个长久之计来巩固江山,而董仲舒作为大儒,自然在皇家顾问之列。

    董仲舒絮絮叨叨回答了一大堆,我们不深究,只需记得他给汉武帝灌输了这么个前所未有的理论:天授君权。意思是说,谁来当皇帝,其实是由上天安排的。

    看看,董仲舒作为大神棍的一面,这就开始粉墨登场了。

    03

    天授君权理论,汉武帝骨子里并不一定相信,但的确击中了他的内心或软肋。

    道理很简单,古代皇帝需要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执政合法性舆论基础,而“君权天授”就很体面。所以汉武帝很喜欢。

    也就是因为董仲舒的这句话,从那以后,千百年来中国古代封建帝制下,皇帝都喜欢以天子自居。

    某种意义上,历史上中国人对于皇权的奴性遵从思想之广泛,也与此有关。当然这是题外话。

    反正神棍董仲舒这一下马屁拍得,相当成功。不过他还是没解决汉武帝的另一个疑问:“既然皇帝是上天指定的,那为什么武力夺权的现象还是一再发生并且行之有效?如何避免?”

    董仲舒又说了:天子既然由上天安排,那就必须遵守天道来执政,否则,“天子不能奉天之命,则废。”

    实事求是地说,董仲舒这一次是站在天下苍生的立场上来说话的,不过是以天道的名义,要求天子推行仁政,才能确保其位长久。而且这也很有道理:如果皇帝施行仁政,自然就没有人造反了。

    汉武帝当然也觉得董仲舒这番话说得有道理,但他内心很不喜欢。道理也很简单:“董仲舒这是打着上天的旗号,要限制我的行为呀。”

    换做你是老板,你愿意被员工牵着鼻子走,说这个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吗?所以打这一刻起,汉武帝对董仲舒就没了好感。

    但问政还得继续,于是汉武帝说了:“遵守天道我懂了,但你别给我整这虚的。说点儿实在的,我该怎么治理国家,要具体的措施。”

    董仲舒一介文人,哪懂什么具体的治国措施?他只会抽象答辩:“皇上您要通古今之变。”意思是说,你要研究以往的君王社稷,兴盛的方法尽管拿来用,衰败的教训要吸取,避免再发生逆天道行事。

    这话说得也是对的,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永远都是有意义的。但在汉武帝本人听来,董仲舒说得还是虚,不过眼见他说不出更具体的,只好作罢。

    于是汉武帝又发出了第三问:“既然皇帝是上天指定的,那如何才能实现天人感应?”换句话说,我做什么,不做什么,上天如何才能感知到?这个问题,说的是人和天的沟通方法或途径。

    这一问,就又牵出了一个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理论。

    前面说过了,董仲舒骨子里是个神棍。所以这一次他发明了“三纲五常”专用名词,并把“五常”当中的仁、义、礼、智、信,分别对应于“五行”理论中的木、金、水、火、土。

    “五常”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而“五行”跟自然天道有关。如此一来,人和天的沟通渠道就疏通了;董仲舒也就把天人感应的问题,“圆满”地予以诠释了。

    “三纲五常”中的古代道德思想,其实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孟子等人予以光大。

    但董仲舒把它们提高了几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不但发明了“三纲五常”专用总结词汇,还“发明”了它们跟天道的关系内涵。

    所以说,董仲舒作为儒学大家兼超级神棍,智商一级棒,当然也可以说是鸡贼。眼见这套天人感知理论让汉武帝听得一愣一愣的,董仲舒一鼓作气,又提出了“大一统”理论。

    04

    政治地理概念上的“大一统”思想,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成形了。这不足为奇。关键是董仲舒提出了思想层面的“大一统”,这就影响中国几千年了。

    自春秋以来,中华古代思想原本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儒、道、墨、法、兵、释,及诸子百家等,各有千秋。但董仲舒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一格局。

    董仲舒提出:西汉王朝自上而下,不但要在国家政治上整齐划一“大一统”,而且要在思想文化上高度集中实现“大一统”。

    由此,西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算是基本找到了理论基础。

    这个主张,远远超出了汉武帝本来的预期,他听后大喜过望,一拍大腿:“对,就该这样,这事儿定了!”道理很简单,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不但无缝对接“君权天授”理论,还能使汉武帝非常高效地统治天下。

    那么董仲舒提出思想的“大一统”理论,该用什么作为工具或道具呢?就是儒家思想,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汉武帝来说,只要实现思想统治“大一统”,用什么道具无所谓,既然董仲舒说尊儒家,那就规定儒家为唯一正统思想好了。

    就这样,在秦代被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打压得低迷的儒家文化,终于卷土重来了。这一来,就兴盛了几千年。

    05

    如前述可知,董仲舒对汉武帝的帮助是极大的,帮助他解决了君权舆论基础、思想大一统等中央集权要素问题。

    而董仲舒也由此成为西汉中央制度的上层建筑师或隐形设计师,影响中国历史数千年。

    中国古代封建帝制与千年儒家文化,是是非非难以说得清楚。所以说,董仲舒到底是历史的功臣,还是罪人?

    这也是见仁见智难以定性的。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历史的坐标上,董仲舒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巨人。

    然而话说回来,即便董仲舒对汉武帝帮助极大,但汉武帝在骨子里并不喜欢董仲舒。原因有两点:

    一是董仲舒的主张都是触及皇权灵魂深处的,不由得汉武帝不听。但如此一来,汉武帝心里难免有疙瘩:“意识形态层面的大事都是董仲舒定的。到底我才是天子,还是他董仲舒说了算?”

    二是董仲舒反复提醒汉武帝执政要“遵从天道”,否则逆天而行,上天是要废除你这个皇帝的,不然对不起“天授君权”之名。这让汉武帝非常不舒服。

    在品藏文化公司“古代先哲格言”字板中,董仲舒的名言“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据分析就是董仲舒在劝汉武帝要施行仁政的时候,所说的话。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平心而论,哪个皇帝会喜欢一个孔夫子样的人,在他耳边说这种“忠言逆耳”的话?说者无心,或许董仲舒是出于好心才这么说的;但听者就未必无意了,汉武帝或许觉得董仲舒在旁敲侧击威胁他也未可知。

    公元前135年,西汉皇室陵园发生两起大火。对此,董仲舒不合时宜地再次搬出神棍的那一套,起草了奏疏准备递交给汉武帝:“两次大火,说明上天已经发怒,陛下您要反思自己的执政行为。”诸如此类,云云。

    奏疏写完了,董仲舒很犹豫要不要呈送给汉武帝。正在犹豫间,一个叫主父偃的同僚,无意中在董仲舒家里看到了这份奏疏草稿。这个主父偃也够小人的,偷偷把草稿拿走了,直接给了汉武帝。

    如此激烈的奏疏内容,如果是由董仲舒自己私密呈送给汉武帝,后者看到即便不快,也未必会表现出来。

    但如今被第三者呈送,汉武帝看到内容后,难免脸上挂不住吧?果不其然,汉武帝看了奏疏草稿后大发雷霆,差点没把董仲舒斩首。

    从此以后,董仲舒也不受重用了,慢慢地淡出了皇家视野,只好转而专心从事儒家教学工作。

    但不管怎样,董仲舒作为西汉第一大儒,他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朝野上下的想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完这篇文章,你还敢去作恶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lr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