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说,有一次和女儿产生了矛盾,孩子因为生气,使劲把妈妈卧室门关上···
当孩子无礼时,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无礼并非一种“恶”。当孩子表现得无礼时,如果把他们当成坏孩子看待,就会忽视真正的问题。孩子需要知道,无礼并不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不会让他们得到想要的东西。当孩子对你无礼时,与其反唇相讥或者惩罚他们,倒不如超然于他们的无礼,让孩子明白,这样的行为不会得到任何回应,也无法达到他们的目的。
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设定界限是必要的。就我们对彼此的影响而言,界限定义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所以,学习适当的界限是孩子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界限必须是实用、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在任何关系或情况下,一旦建立了界限,各方面都要严格遵守。
在设定的过程中既要保持一致性,又秉持爱的原则是关键。当孩子愤怒地提出抗议时,创造和保持这样的界限都需要毅力,父母需要包容子女的情绪反应。
尽管孩子对我们的行为是不恰当的,但这是他们表达需要的方式:与我交流,包容我。遗憾的是,实际情况往往不如孩子所愿。当父母的界限被跨越,我们又会反过来侵入孩子的边界。他们打我们,所以我们打他们。他们对我们粗鲁,我们大声呵责和羞辱他们。这种针锋相对的反应破坏了亲子关系。
当孩子表现出不礼貌的行为,我们需要给他们时间冷静下来,然后确定他们是否处于足够平静的状态,可以于我们讨论问题。
父母可以选择主动走开,让孩子体验失去父母情谊的后果,知道他们能够以礼貌的方式与父母沟通为止。一旦孩子准备好恢复丢失的情谊,我们就可以和他们谈谈,为什么粗鲁无礼不是一种建设性的沟通方式。
当我们的孩子表现得非常粗鲁无礼,比如踢打撕咬,原因可能有两个:要么是孩子与我们缺乏联结并对此表示愤怒;要么是父母没能设定足够的界限,使孩子感到可以自由侵犯父母的人格。
如果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表现得非常粗鲁,家长可以说:“很明显,我们现在无法讨论这个问题,所以我要让你独自待一会儿。当我们足够放松,愿意平和地讨论这个问题,所以我要让你独自待一会儿。当我们足够放松,愿意平和地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再接着谈。”
这不涉及任何羞辱或责备,只有因果。但是,如果家长用惩罚性的语气说出这些话,他们将失去效力,甚至适得其反。此时,父母的语言必须客观,不含情绪色彩,否则孩子会敏感地听出来,进而怨恨父母,并且很高兴父母能离开,而不是想恢复亲子之间的交流。
当需要家长走开的时候,父母往往会担心这样做是对孩子的放弃。然而,如果能够冷静地走开,丝毫不被动,就能够对孩子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所谓“吸引力”,是指我们的冷静所表现出的一种极大的存在感——存在感是极大的诱惑,它最能抓住人的注意力。当我们走开时,孩子不仅不会觉得被抛弃,反而感受到我们存在的缺失,迫切希望将其还原。
做到这一点,父母需要用心,不能在感情上与孩子有任何的疏远。而走开的行动不能表现出情绪化的迹象,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演变成自然的后果。当父母走开,又对孩子保留了完整的开放性的时候,孩子就会怀念父母的存在。
孩子体会到我们存在的力量的时候,就会注意聆听我们的意见。然而,我们与他们互动却总基于旧习惯而非存在。我们只会说一些话或做一些事来让他们守规矩。这种内在矛盾中,我们的言行流于表面,潜意识里却知道,这正是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所以,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存在来让孩子知道我们是认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