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过年,好像每个人都在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新衣服随时都能穿上,无需留到年初一;每天都有好吃好喝的,过年的伙食并无不同;除夕晚会年年播,我们却在低头刷手机、抢红包,只有不时响起的烟花爆竹的声音,昭示着春节和其他假期的不同。
我们在追求极简主义的同时,也丢失了过年应有的仪式感。
我觉得过年还是得有仪式感,就像小时候父母带领我们做的那些事:打扫卫生、理发、穿新衣、炸馓子、吃饺子等,才有年味。
让家里的环境温馨
心理学家乔纳伯杰认为:居住环境,对人有一种“传染”作用。
脏乱的环境会散发出负能量,久居其中,人的运势也会变差。及时清理生活垃圾,环境变得清爽,心情才会愉悦,好运自会找上门。
所谓:财不入脏门,福不入偏门。
新的一年,把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才能接纳更多的福气财运。
全家出动,一起打扫房间,除尘迎新,来一次酣畅淋漓的断舍离,闲置的垃圾通通丢掉。重新规划家具的位置,不要嫌麻烦,日子就是在折腾中才能保持新鲜感。找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把被子晒晒,夜晚闻着阳光的味道入睡,换上柔软舒适的四件套。给家里添置一些龙年的喜庆元素,小摆件,挂画,打造红红火火的居家氛围。去花店挑几束自带节日氛围感的鲜花,养一盆向阳的绿植,新一年生机盎然,“植”得期待。
给自己一个好形象
外在形象,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延伸。不修边幅的人,难有精力打理好自己的人生;仪容得体的人,往往能将日子拾掇得井然有序。
行头换一换,好运来一半。这个春节,把自己从霉运拉出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改变形象开始。换个干净清爽的发型,熨好衣服上的褶皱,擦掉皮鞋上的污渍,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你不敷衍生活,生活必不会敷衍你。
春节外出散散心
过去一年,我们拼命工作,拼命赚钱,淹没在城市的急流中,日复一日在小小的格子间埋头奋斗。
外表未曾老去,内心已然荒芜。在这个春节,给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间。去看看大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去登山,借由一次辉煌的日出,对着山下烟火人间,大声喊出你的心愿。
陪父母逛逛附近的公园,拾起忙碌的日子里遗落的美好;和伴侣牵手在的陌生小道散步,邀上一两好友来场骑行。
去图书馆坐坐,给紧绷了一年的精神做个 SPA 。去博物馆打卡,那些千百年后还在被欣赏和解读的文物会告诉你,不要慌。听一场新春音乐会,世俗在黑白之间,喧嚣在六弦之外。去电影院看春节档的电影,剧情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看。
去街头巷尾城市里未曾涉足的地方,告诉他们你曾来过。去菜市场看看,市井长巷,聚拢来的是烟火,摊开来的就是人间。去逛庙会,给孩子讲讲过年的传统习俗。
去旅行,暂别眼前的苟且,去看看远方。出发的意义,并不在于去了哪里,而在于帮你缓解紧绷的神经,重拾对美好生活的感受。
看望亲戚朋友
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盛典》曾这样描述春节:“中国春节,见证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口迁移活动,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纷纷返回家乡与家人团圆。”
过年是一个群体活动,它是家人团圆的日子,是朋友们欢聚的契机。
给心里惦念却许久未联系的人,主动发个微信或者打个电话问候。给你想感激的人,想表达喜爱的人,想加深友谊的人,准备一份贴心的礼物。不需要群发短信,但是可以精心给亲朋好友准备一段祝福的话。
提前准备些过年钱包,把压岁钱提前装好。在冰箱里为好友准备他们爱吃的食物,零食。
春节社交的仪式感就在团聚的一桌好饭里,亲戚之间的一杯酒里,朋友之间的一次畅谈中。
家人团聚
年轻的时候,觉得世界之大,无处不可去。中年以后你会明白:家,才是这一生唯一的归宿。
古人言,家安则心安,心安则行安,行安则事稳。
这个春节,不必流连于喧嚣的饭桌酒局,多花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听一听母亲的唠叨,陪父亲喝顿小酒,看妻儿心满意足的笑。
琢磨一下除夕的菜谱,提前练练手艺。准备年夜饭,全家齐上阵,一起包饺子。
春节里放下手机,找长辈唠唠嗑,听他们说说闲话讲讲往事。腾出一整天,什么都不做,找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全家人坐在一起围炉煮茶,这也很重要。
拍一张全家福,在除夕的朋友圈,把这份幸福传递出去。
所爱之人在身边,所念之人在眼前,陪伴,就是最高级的仪式感。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一书中说: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用心给过去的一年画一个完满的句号,满心期待新一年的到来。
我相信,每个认真庆祝节日的人,必然不会被未来辜负。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里有这样一句旁白:
“春节,或许终有一天,会淡化为日历上的一个寻常符号,定格为记忆里的一种颜色。”
年味变淡,从我们变得随便开始,而守住传统,留住年味最好的方式,就是仪式感满满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愿所有人在新的一年,万事都胜意,所愿皆所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