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将《世界的凛冬》读完了,这是世界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同样令人回味,值得通宵熬夜畅快一读。
《世界的凛冬》主要是讲二战的故事,与第一部《巨人的陨落》有一定的延续性,建议按照世界三部曲的顺序来阅读,会让我们对于前两次世界大战有一个充分的认知。
相比较于《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更加让人难以自拔,思考了很久,觉得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一战时期的高阶贵族生活的描绘让人感觉充满时代感,而《世界的凛冬》中的二战更具有生活气息;
二是《巨人的陨落》中有大量的关于政治的交涉会话,而《凛冬》中,这些政治的交涉语言更加亲民化,对于我这种政治白痴来说,就相当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所以就可以从一知半解变成通俗易懂,因此《凛冬》读起来更加酣畅淋漓。
然而酣畅淋漓的背后,是让读者更能领会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如果说《巨人的陨落》让读者通过比利、沃尔特这些在一线拼命的勇士的视角去了解了战争的残酷,那么《凛冬》便让读者通过卡拉、弗里达的眼睛看到了战争带给平民尤其是女性的摧残,与查克、劳埃德并肩感受一线战场的无情,以及通过沃洛佳、感受到二战时期谍报系统的“兵不血刃”……
看完《凛冬》,每个人物的鲜活都令人唏嘘,让人印象深刻,正如法国作家米歇潘说的那样: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在《凛冬》里,每一位角色在大环境的驱使下,都如此艰辛,但肯·福莱特笔下的这些坚强的生命,却懂得如何在凛冬中御寒取暖,令人敬佩。
他们的御寒工具,是信仰。
哲学家曾经定义过信仰:它是一种强烈的信念。
如何理解信仰,最简单的就是理解爱情。在《陨落》中,作为战争对峙国家德国的沃尔特和英国的茉黛,跨域了地域国界时空,甚至是财富的悬殊,终成正果,这便是对爱人的一种信仰,信仰如同晨星,也许我们永远都不能触到,但它却指引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永不偏航。
在《凛冬》中,每一个人都心怀信仰,让他们在艰难的岁月中得以慰藉,如卡拉·冯·乌尔里希,在面对教子被杀时,她坚守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的信仰,追查到底,求助奥赫牧师、彼得牧师,让事情最终大白于天下,逼迫纳粹取消惨无人寰的计划,而彼得牧师则信奉着同样信仰,即使面对拷打,也绝对没有招供。
卡拉如同战争废墟上的一朵耀眼的红花,面对杀害父亲的纳粹,她秉承作为护士救死扶伤的信仰,没有手刃仇人,面对强奸者,她选择了庇护更幼小的女孩而主动献身,这是一种对人性尊重的信仰,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她永远面向阳光,努力绽放,没有哀怨,没有垂头,向前生活,坚定的向前。
信仰在每一个人心中刻下印记,如沃洛佳,即使在国家统治机构备受非议之时,也绝对没有背叛家国。
有时候爱国精神真的是很空泛的词语,只有在面对战争的时候,才显示出国家的重要性,一如近期叙利亚遭受美国军事打击一样,只有国家的强大,才能庇护子民,而子民唯一能做的,是对国家充满坚定的信仰,相互不放弃,不抛弃。
换言之,信仰可以是一个人,如茉黛对于沃尔特,信仰可以是国家,如沃洛佳对于苏俄,信仰可以是永远乐观的生活,如卡拉,信仰也可以是一种阶层的教养,如同即使衣衫褴褛的茉黛也可以阻止英国贵族间的橱窗派对。
信仰让人充满力量,当一个人的信仰被践踏时,他会彷徨,憔悴,形同傀儡,如被盖世太保压制了的奥赫牧师以及卡拉的弟弟埃里克。
最后,以作家肯·福莱特小说中的一句话结束本文:“我们必须抱有信仰”,致敬作者。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