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柴静
第十七章 无能的力量
——“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
1. 最初,对志愿者管理不严,不需要教师证的时候,他(卢安克)在南宁的中学教学,想教“好的而不是对的”英文,“如果学生能够造这样的句子:Run like the kite; I can fly a bike.这是多么有想象力的句子,但是根据中国的考试是错的,因为没有这样的标准答案。”段考的时候,他教的班级英文成绩全年级最差,只有六个学生及格,家长们不快,他离开,在博客里以巨大对篇幅批评和反对标准化教育,反对整齐划一的校园,反对“让人的心死去”的教育理念。
不管作为一名学生还是老师,或许我们都曾吐槽过天朝的考试制度。每一道题目都有标准答案,即使是“一千个读者”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题,也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想想自己高中的时候最害怕做英语阅读题,就算整篇文章都没有不认识的单词,也总会败在各种“infer题”上,总猜不透出题者要我猜出的作者的思想;再想想现在做英语老师,发现孩子们错的最多的题总是“T/F题”,比如题目说"This is a pretty girl",孩子们就说“我觉得她不pretty啊……”
我还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若拿一个红色的圆形给幼儿园孩子看,问他们这是什么,他们会回答这是太阳、苹果、花、糖果、球、气球、灯……等等等等,但大人们最终却会告诉他们,这是一个红色的圆形……
这种“标准”是一种悲哀,却也是一种无奈。我渐渐地从不满变为理解,像卢安克一样理解了现实:“中国人感情很强,以前都是凭感情决定事情,缺点真的很严重了,需要标准化把它平衡。”即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尽管这种“标准化”扼杀了一些自由、一些创造力,却不得不存在。当然,也很希望教育界能逐渐摸索出一套更符合天性发展的“标准化”管理,既能统一、又不盲从。
“纪律可以带来秩序,但却是被动的,只有一个人归属于一件事,一群人,一个社会,才会有认同和发自内心去照顾它的愿望。”
2. “如果自己作为老师,想象学生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的样子跟觉得该怎么样比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碍。”
我有点懵:“我们平常接触的很好的老师也会说,我想要一个有创造力、有想象力队学生,难道你没有吗?”
“那学生做不到,他会不会放弃呢?会不会怪这个学生?”
感觉这段话需要所有教育者共勉。所有孩子诞生下来都是随机的、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不是通过基因控制、要求他们有某一种能力的定制品。所以他不是必要达到某人对他的期望或定的目标。当然作为老师,我们是需要给孩子定下目标,好让他们有努力的方向;但若孩子未能如期达到目标,我们绝不能过分埋怨、操之过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