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说马老师

作者: 孙用川 | 来源:发表于2017-05-09 09:33 被阅读66次

    马兆麟的生平,乡人多有书写,笔者本无意跟着凑热闹。新近,在闭门阅读和多方访谈中,随着竭力追忆一些往事,倒也进一步熟悉了一些关于马兆麟先生的故事。尚有某些鲜为人知的轶闻,确可以从不同侧面尽显马老师作为一代大才子的范儿本色,不妨作点滴记述。

    制作谜语自是一绝我知道马兆麟的名字,还是在少年时期,听先父多次讲述马老师的才情。先父早年参加的昆曲兴趣团体,正是马老师极力倡导,并多方栽培后继传人而创办的。我家祖上又同马家近邻。马老师如雷贯耳的名气,自然默默影响着钟情艺文情事的家父,使其熟悉了不少马老师的轶事。记得家父介绍马老师创作的几则谜语,其中有一则“两口猜拳花,一个猜八码,一个猜梅花”射字一。谜底为“語”。旧时记账以一点一横表示6,一点两横代表7,一点三横代表8.“語”字左边正好扣“一口唱八码”——好一个“码”字,尤其精彩,用字令人叹服;“梅花”指代5,右边正好扣“一口唱梅花”。这则谜语构思奇妙,扣合十分贴切干净,笔者60年来始终铭记不忘,年长回味,常拍案叫绝。另一则谜语“鼓打二更,鬼叫一声”射本地俗语一,谜底为“咚咚啾”(本地戏谑口语)也奇绝生趣。可见马老师制谜格调不凡,谜面独创性强烈鲜明,朗朗上口,雅俗共赏,谜底紧扣,无一废字,绝非那种动辄引经据典、故弄玄虚、穿凿晦涩、有意无意炫耀高深的制谜习俗能望其项背的。

    帮人取名恰到好处旧时,乡间育子,多先取乳名、小名,多用俚语,皆粗俗不堪,难以书写。直至准备送入私塾或学堂之前,家长才请有文化的先生给孩子取个用于入学注册的名字。于是马老师就经常忙于此道。先父说过,有一次,一位大嫂带来她的孩子,求马老师起名。马老师照例询问孩子小名叫什么?答曰“叫阿锵(本地读短促入声,锣声的象声字)”。马老师随口就说:“就叫金声吧。”大嫂一听,满意而归。马老师帮人起名的不少故事多年来常传颂于乡人口碑,还有一些方言俚语,只能口传,无法用文字写出,本文不赘。

    栽培后学慧眼识才马老师画作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奖一事,乡人皆晓,而他栽培后学的成就尤为昭然。马家相承至今四代人(马兆麟、马徵祥、马汉中、马驰)均为著名书画家自不必细说。马老师收林嘉(瑞亭)为徒,授以书画之道,造就林嘉成了远近闻名的大画家、诏安画派的代表人物,“擒捉造化置笔端”,世有“胜蓝”之美誉。随后,林嘉也收徒授艺,其子林绍曾、女林英,弟子卢嵩、郑涛、欧眉山、彭柳棠、高贞一等皆成为知名画家,仅此一例就足以表明马老师开铜山近现代文化艺术之先河的功绩,也显示出铜山文化艺术传承的清晰脉络。马老师任东山东升初高两等小学堂堂长时,有一位叫李英的学生“不务正业”,偏喜欢描摹涂画。马老师看在眼里,并不指责这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不专心,反而指着这位十三四岁的少年说:“此子今后在艺术上必有大成就。”果然,尔后李英矢志不移,14岁就只身赴集美求学,读完师范又读艺校,青年时期就成为成就卓著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全然获益于马老师的激励和预示而言中。马老师开启的近现代东山书画艺术之风在家乡代代接力、绵延不断。

    诗文创作注重内省在马兆麟《吹剑轩诗钞》读到一首七绝,标题就称《改诗》,曰“诗成不自辨妍媸,指索瑕疵待阿谁?惟有移时重展读,今吾好是故吾师。”道出了诗文写作过程的重要规则——反复提炼,假以时日,自己不断修改。又有一首七律《删诗》,曰“沙砾金珠费捡披,自摊吟草理乱丝。吹求预把南鍼定,割爱忙将快剑持。句得漫夸三上后,丹成须到九还时。也知结习难忘处,一字推敲是我师。”这同鲁迅关于“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的论述、毛泽东关于“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的教导以及孔夫子提倡“再思”,韩愈名言“行成于思”,应该是相通的吧。这种诗文创作过程注重内省的见解,道出了促使作品不断提高的必经之道,从而,学识的厚积和领悟的深刻也就水到渠成了。

    偶遇风浪处变不惊马老师曾孙马驰先生在座谈中回首了一件往事:马兆麟之子、被誉为“闽南第一才子”的马徵祥(即马驰祖父),不幸于36岁在厦门海关关长任上突然逝世。老父亲还健在,得知噩耗时,正在家中独操胡琴,初听惊愕,旋即把悲痛寄托于琴声,继续用幽咽的琴韵演奏。曲终,才淡淡地说:“就当他去留洋吧。”一句话,足以让人窥视马老师内心的波澜。何等超脱的涵养,何等博大的胸襟,何等深沉的至情。

    百年以来,乡人尽知马老师,万口一词皆称马老师。人们一说“马老师”,老少咸知就是指马兆麟。而这称谓,诚然绝非仅指为“教师”。马兆麟已经成为铜山无可争议的近现代教育文化艺术的先行者,乃至行为风范之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也说说马老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rb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