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你在前面的课程里肯定注意到了,无论是孩子的心身疾病还是青春期问题,大概率都跟家庭有关。父母会在无意间成为问题的一部分,而这个模块就是来教你怎样变成解决问题的那一部分。
我经常听家长说的一句话就是:“李大夫,你多跟孩子说说,我们说他不听,他就听医生的。”这时候,我会半开玩笑地回答:“那可麻烦了,你们得把我带回家去才行。”
你看,从他们的话里我能听出,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让孩子配合。而更大的问题是专业机构本来就稀缺,就算是人员充足,也不可能24小时守着一个家庭。
所以父母学会自己从容应对才是根本。简单来说,家长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三类,分别是:自己不行、环境不行、孩子不配合。
所谓自己不行,是指家长既缺方法又不能自控,很难正向引导孩子。环境不行,是指家长孤立无援,从周围的环境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孩子不配合,是指孩子不承认问题,不愿意做改变的尝试。
对应的解决思路就是改善自己,搭建支持网络,促进孩子合作。整个过程我把它叫作“建立新权威”的过程,而“做新权威的父母”就是这门课想交付给你的应对体系。
什么是新权威
首先咱们来看一看什么是新权威。为了便于你理解,咱们先从一个案例来看一下,它不是什么。
我的一个患者小西,学习很好,来看病的时候16岁,病了一年多了。有一次诊疗的时候小西说她那天很开心,因为爸爸给自己的房间装了空调。
这让我很惊讶,要知道那可是一个炎热的夏天。
于是我问她:“你家不安空调吗?”
小西说:“不啊,我爸说自然环境就是这样,得适应。我们开车过来,车上有空调也不开,我爸说不能把我惯坏了。”
在小西心中,爸爸是“神坛之上”的人,说一不二,但感觉距离又很远,总是忙于公司事务;妈妈跟她则是无话不谈,什么都要过问。在小西生病之前,没人觉得这有问题。
生病之后,小西接受了心理咨询,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小西开始疯狂地指控妈妈过度操控,不给自己自由,于是跟妈妈争吵、反抗。对爸爸呢,嘴上不说什么,但主动回避,不许爸爸靠近。
原来,咨询师认为小西爸爸的家长式作风,压制了小西的自我,而妈妈的过度保护则让小西失去了自我。妈妈觉得咨询师把问题归在父母身上,可能误导了孩子。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告诉小西妈妈,咨询师在你们的冲突里起了多大作用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即便没有得病,也会跟父母有这样的冲突。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西父母的行为模式就是典型的“旧权威”。它强调的是权力和控制,“距离、惩罚和支配”是它的特征。具体表现就是把立规矩当作重点,把听话作为评估标准,目标是把孩子打造成父母心中的样子。在孩子进入自主意识爆发的阶段,这很难不起冲突。冲突过后,本来很有掌控感的父母可能就会突然发现,自己不行了。
相反的,也有很多类似的家长,在孩子有了心身问题之后,自省过去的强势,开始向孩子妥协,补偿式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这样一来,家庭的话语权完全交给了生病的孩子,家长小心翼翼,甚至委曲求全,就跟我开头说的父母一样。这又变成了“无权威”。
这还没完,无权威的父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压抑后,委屈交织愤怒,又会爆发成对孩子的指责,变回旧权威的样子,引发新一轮的冲突。就这样循环往复,问题挥之不去。你说难不难?
但你也看出来了,这些都不是新权威该有的样子。那新权威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新权威”的概念,是从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的“权威型家长”模型里发展出来的。过程咱们就不细说了,直接说重点,新权威理论强调的是力量和关爱,它的特征是“坚持、稳固和支持”。这跟旧权威很不一样。
另外,新权威的根基是父母对职责的认同,这个职责包括两方面:做孩子的安全基地和锚。安全基地指的就是在情感上不仅提供温暖还给予支持,让孩子在困难的时候不仅得到休息还能加油。锚指的是规范孩子的行为,在他们探索世界的时候遵守规则,不跑偏。
说到这儿,你可能还是不太理解,咱们可以用动物来打个比方,在我看来,新权威的父母很像圣伯纳犬或者海豚。
圣伯纳犬可能很多人没见过,它长得憨憨的,是瑞士的国宝动物。它脖子下面会带上水桶和毯子,跟护林人巡山如果发现受困的人,毯子可以用来帮对方取暖,而水桶里的水用于救命。而且它有个特点,不会大叫,这样就不会引发雪崩,在救援方面是一把好手。这是新权威父母情感上的特点——稳固、支持。
海豚你应该熟悉,它们拯救落水者的特点是,绝不会用拉扯的方式,而是会陪伴你,在你没入水下的时候,它会顶你上来,更重要的是它会指引你陆地的方向。这是新权威父母行动上的特点——指引和适度给力。
有哪些坑一定要规避
既然说到了动物模型,更有意思的就来了。旧权威和无权威的父母有没有动物来代表呢?还真有,而且还不止一种。更重要的是这些动物模型的反应模式,恰恰是我们应该规避的大坑,它们分别是:水母式、鸵鸟式、斗犬式、犀牛式和袋鼠式。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我们知道,水母是透明的,它形容父母在感受到压力时,负面情绪都写在脸上的样子,像焦虑、悲伤、愤怒等等。这样的反应带来的问题是,孩子可能会用更强烈的情绪来作为回应。比如晚归的孩子回到家看见妈妈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就可能会直接冲回自己的房间,把门重重摔上。
鸵鸟你肯定见过,它在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进沙子里。我们用鸵鸟来形容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否认或回避的反应。心身问题和青春期现象往往混在一起,让人迷惑,旧权威的父母会觉得这是孩子作妖,无权威的父母会感到无助,他们都可能有鸵鸟反应。然而父母的否认或回避,又会让孩子理解为“我不重要”“他们不爱我”,而且还会有样学样,对问题采取“鸵鸟态度”。
斗犬是一种固执的动物,感受到威胁就会一直叫。它用来形容旧权威父母特别坚定地跟孩子做思想工作,想把孩子“规整好”。这种反应会让孩子感到持续被否定,只能以抗拒来应对。
犀牛是斗犬的升级版,它用来形容旧权威父母通过更强制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问题。比如命令、批评、甚至用打骂来控制局面,这会直接引起青少年的逆反甚至模仿行为。研究发现,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很多不当行为,比如自残、酗酒、性行为等等,跟父母的犀牛反应是相关的。而另一个极端是,有的孩子服从了,但从此却难以发展出自立和自尊,会变得更加依赖。
袋鼠象征着过度保护,指的是父母像照顾婴儿那样对待一个青少年。大包大揽,为孩子免除行为后果,比如频繁帮孩子请假,24小时车接车送,360度无死角照顾等等。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没机会学习面对真实的挑战,学会解决问题,更不能承担责任。
到这儿,你就理解了,想要树立新权威,你除了扛起职责外,还要努力规避以上这些坑。在这些动物模型里,不知道你是否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你也可以画一个圆,看看自己在这些动物模型里各占怎样的一个比例。其实完美的父母并不存在,如果你有50%以上类似于圣伯纳犬或者海豚,你就已经合格了。
进入青春期,孩子在变,家长当然也要变。
孩子的青春期其实也是一个机会,能让你更好地向新权威转型。具体怎么做呢?我们后面的课程会一步一步来回答这个问题。
总结一下这一讲:
1. 新权威强调的是力量和关爱,它的特征是“坚持、稳固和支持”,职责是做孩子的安全基地和锚。
2. 有五种错误的反应模式,父母一定要尽量规避。分别是:水母式、鸵鸟式、斗犬式、犀牛式和袋鼠式。
3. 完美的父母并不存在,如果你有50%以上类似于圣伯纳犬或者海豚,你就已经合格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