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练习写作,需要大量输入,另为和女儿更多探讨职业话题,便在当当网上入手了一本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在这本书里,村上梳理了自己30多年的小说家职业生涯,一如写小说般诚恳和坦率,倒不失为一本高中学生的课外读物。
其实,好多年前看过村上的《且听风吟》、《挪威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和《1Q84》,近期又在喜马拉雅里听了前两本,始终没有特别的触动,小说的主人公大都在高中到大学阶段,青春的迷茫和无处安放的寂寞,吞噬了不少敏感的少年。村上的文字简洁、率真,特别是这两部小说里的男主,我一直觉得就是村上本尊的描写。
果然,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村上自己的生活经历,印证了小说里的描写。其中他关于学校的经历,倒退到上世纪70年代前后,和我国目前的现状,有得一比。
村上读的高中是公立重点,但他对功课不太在意,一直是游离在主流之外的边缘学生,他始终觉得比功课有趣的事情太多:读英文小说、听音乐、看电影、海边游泳、打棒球、和猫咪玩乐。这些爱好一直延续到大学,延续到职业选择。
村上自己说,只是因为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同学和可爱的女生,他才好歹每天坚持去学校,而他学校念书期间的最大安慰就是,交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以及读了许多的书。
特别是阅读,使他的视点多少变成了复合型。他称自己是彻底的猫型人格,听到“向右转”口令时,会不由自主地转向左边,而彼时日本教育体系的目的是培养为共同体效命的“狗型人格”,有时更是超越此境,甚至要制造出将整个集体引向目的地的“羊型人格”。
社会是需要共识,但也需要对少数派的“例外”给予尊重。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这种平衡正逐渐成为重要因素,获得这种平衡,一个社会就能产生出厚度、深度与内省。
所以,他觉得在个体和共同体之间应该有一个徐缓的中间地带,寄望于学校不要把拥有想像力的孩子的想像力扼杀掉,这样就足够了。
而想像力的对面,就是所谓的“效率”。
村上的成功,不仅是他作品的成功,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深得追随者们模仿。因为他放任自己的天性,深挖了自己的潜能,并且笨拙地坚持下去。
而这一切,从他读高中阶段,成堆买英文简装本小说阅读时已经开始了。
对于女儿,静待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