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兴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少数几个平台的少部分内容,到现在已经成泛滥之势,内容覆盖面也从最初的学术和职场知识,扩大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然后,量虽然起来了,但是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课程华丽包装的里面,装着的往往是失望,而精品的内容才是用户迫切需要的。
最近和一位在知识付费平台工作的朋友谈起此事,他提到了他们平台目前的知识付费的现状,也感叹道,好的内容是市场需要的,但对于平台来说,大量的现金流才是最紧迫的事情,而好的内容往往需要时间,需要长时间的打磨,这样的矛盾普遍存在于各大平台
在讨论之前,先简单描述一下一个课程是如何诞生的。一般来说,一个内容团队,选择几个方向,然后进行调研,选择出最适合的几个方向,然后寻找老师。在选定老师之后,内容制作才正式开始,制作内容包括课程的大纲、宣传片、课程内容等,这所有的工作都要由内容团队和老师共同完成,尤其是到课程内容这一块,基本上要细化到“逐字稿”。何为“逐字稿”,正如字面意思,内容团队对于课程展现出的内容精确到字,要保证课程的内容讲述出来通俗易懂,又不失专业水准,同时还要保证有一定的趣味性,能让用户沉浸其中。
从这个过程中就不难看出,生产一个好的内容,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是极其庞大的,而且要消耗很长的时间。另外,像课程这类的产品,和电影很像,风险系数非常高,在投放市场之前,谁也没法保证自己的课程能真正火起来。因此,许多平台一个常见的做法就是留有限的资源做精品的内容,然后同时把剩余的资源用于刷量,把很多质量参差不齐的课程都扩到平台里面,获取短期的收益。最终的结果就是把风险转嫁到了用户身上,用户要想从这内容的汪洋大海中挑选出好的课程,真的需要一双火眼金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精品内容在这么一个鱼龙混杂的大池子中,推到用户手中的难度同时也大大增加了。
除此之外,由于当前用户群体众多,不同群体的痛点是不一样的,这对于平台在垂直领域的深挖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就拿女性来说,知识类和技能类的课程往往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她们往往更偏好育儿类、情感类的课程,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女性的自我觉醒,但是要同时面对亲子育儿、亲密关系、职场自我发展、家庭和职场冲突等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女性焦虑。与其说这些女性是希望通过课程学习知识,不如说这些女性是通过课程来缓解焦虑,那与此对应的课程的内容和呈现形式也就会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能否把握好垂直领域用户的痛点,调整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平台能否进一步获取用户的关键。
说完了平台,再来说说用户,其实我一直觉得,通过碎片化时间学习的东西是很难沉淀下来的,毕竟真正的知识和智慧,是需要通过学习、思考、复习、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以,除了针对碎片化时间的课程,一些真正系统化的课程可更能对于真正想要学习的人更适用,而碎片化的课程,可能需要起到更好的放松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