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研习前一两个月,葛洛莉和我开始讨论这次研习的授课内容,她建议讨论「奇迹原则」。说实话,在篇章繁浩的整个<正文>中,这部分并非我最欣赏的一节,但是她提醒我,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国王是那么说的:「你要从头开始,一路走到最后,然后才停下来。」既然《奇迹课程》用这种方式开始,我们从这儿开始着手似乎也不无道理。
这次演习简单开场之后,我们会逐条逐句地讨论五十条原则。说起来,作为本课程第一章第一节的「奇迹原则」,简直像极了歌剧的序曲,精扼地点出全书的纲要,后续的章节再逐一深入解说。但别忘了,序曲再怎么精彩也不等于整部歌剧,第一节当然不能代表全书。
讲述之初,我会先说明我对这五十条奇迹原则的看法,同时解释何以有几条原则的用语和后文不一致。我相信凡是细心读过第一节及<正文>前四五章的读者应该会发现前后不连贯的现象,也会感受到文字风格的落差,这是有原因的,我现在就跟大家分享。
大多数读者都听过《奇迹课程》这部巨作的来龙去脉:1965年10月,心理学家海伦∙舒曼听到耶稣的声音开始为她口述这三册书(译注:指《奇迹课程》的<正文>、<练习手册>、<教师指南>)。也就是口述初期,突如其来出现的「声音」在对海伦说话,这让她在笔录的前四个星期始终坐立难安。虽然她仍可以「听」得出大致的内容,但我相信当时的焦虑多少影响了她的接受能力,而使得讯息不够清晰。
海伦年轻时就发现自己有一种「接收讯息」的能力,也「玩」过一阵子,没多久便搁置一旁。所以在耶稣开始口述《奇迹课程》时,她的笔录就像打开一个尘封多年的水龙头,铁锈杂质连同水一起流出,即使头几章的内容并未偏离全书的基本理念,但表达的风格却呈现出前后不一的现象。
海伦有过好几次这样的经验,她笔录了几段,结果第二天耶稣对她说:「你昨天那样记录,应该要这样写才对。」耶稣在隔天重述海伦前一天写的内容,他会修正问题的不一致,帮她换上更贴切的用词。因此,我们研读《课程》时,最好先了解最初几章形成的背景。<正文>到了第五章之后,风格逐渐稳定了,非但用字优美,语意也更为清晰,令人耳目一新。
值得留意的是,一开始耶稣并不是纯粹的口述,而更像是耐心地跟海伦「沟通」(having an ongoing conversation),他会先说一段,然后由海伦发问,有时他甚至直接答复海伦没说出口的疑惑。大致说来,耶稣确实花了不少时间,帮助海伦和比尔把这些教材运用在他们的专业和个人的生活。
众所周知,口语表达和正式写作大不相同,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当我跟人聊天或在办公室谈话时,我不太会注意自己的用词是否前后一致,但写文章就不然了,那时我通常会仔细留意用字遣词。这就是海伦笔录初期那几个礼拜的状况,尤其在前面四章特别明显,以至于<正文>前几章的表达会有相互矛盾之处,文笔也不像后续章节那么流畅。况且,这段期间有不少内容是耶稣给海伦和比尔的私人讯息,并不是要给大众看的,在那些片段删除之后,语气不连贯的情况就更加明显了。
举例来说,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奇迹」的定义,在全书前后文是颇有出入的。第十七条原则说奇迹「有疗愈的力量」,<正文>第二章却说:「『疗愈的奇迹』这种说法已把两种不同层次的现实混为一谈了。」(T-2.IV.1:3)可是,到了<正文>近尾声处,「疗愈的奇迹」又出现了好几次(T-27.II.5:2)。这类看似矛盾的讲法,只要各位还记得当初海伦笔录的心境,就不难理解这明显的矛盾是其来有自的。头几条奇迹原则明明在谈那种「改变外境、改变他人行为」的奇迹,后几条原则很快就改弦易辙,回归《课程》的核心要旨——奇迹是知见的修正(W-PII.13)。的确如此,即使前几条原则把奇迹说成行为的改变,但在第二章第四节之后,耶稣用了好几节的篇幅重新厘清观念——奇迹乃是想法的转变,而疗愈是奇迹自然的结果。此外,由于本书后半的写作风格转为诗意,不再那么严谨地字斟句酌,自然也就不太避讳「疗愈的奇迹」这种说法了。
再举一个例子,第二十一条奇迹原则谈到「上主的宽恕」,而<练习手册>不但说「上主不用宽恕,因为祂从不定人的罪」,甚至还重复了两遍(W-46.1:1;W-60.1:2)。宽恕仅仅是针对敌意或愤怒念头的修正方案而已,既然上主不可能与我们为敌,更不会大发雷霆,天堂里又何需修正与宽恕?然而,我们确实常读到「上主的宽恕」这种说法,<正文>所列述的「主祷文」,文词极为优美,它一开始就说:「天父,宽恕我们的幻相吧!」(T-16.VII.12:1)因此,如果你存心要挑出《课程》的矛盾,你一定找得到的,甚至随手一翻都抓得出耶稣的语病,证明这部课程「大有问题」。海伦笔录最初的几个月就是在玩这个把戏,耶稣则回应她,何苦这样浪费彼此的时间和精力呢?
总而言之,即使表达的方法并不一致,但它的基本精神始终一以贯之,从不偏离核心观念,这是《奇迹课程》最难能可贵之处。
在我们正式逐句讨论五十条原则之前,我想用下面这张图表点出日后讨论的方向。我们当初没有人喜欢耶稣给这个课程所取的书名,但耶稣对「奇迹课程」这四个字似乎胸有成竹,显然「奇迹」正是祂要教的重点,也是我们真正需要受教的。在此,我要先强调一点:奇迹之所以和外在现象完全无关,是因为心灵之外,没有什么是真正存在的。
我假设大家都能接受《课程》的形上观点,所以只用这张图表来简单说明何谓「外面的世界并不存在」。《课程》认为世界只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也就是说,整个的关键在于心灵(图左方的小黑点),心灵将内在心念投射到世界这张荧幕上,包括了整个宇宙,以及有你有我的这个世界。这张图表解说得再清楚不过了,问题只在此心,绝不在外面;我们唯有看出问题之所在,才可能在那儿找到解答,而奇迹就是它的解答。
一言以蔽之,奇迹就是「修正错误的想法与知见」,正因为如此,《课程》从不呼吁学员改变行为。很多人可能读过《纽约时报》1984年12月9日的专题报导,作者在这一点就把话给说反了。报导中引述我说「改变行为,然后心灵就会改变」,但我在电话里其实是这么说的:「改变你的心灵,行为自会转变。」《课程》并不反对我们设法改变行为,但它特别提醒我们,不要以为改变行为就能解决问题,它最多是让问题改头换面而已。问题的症结绝不在外面的世界和身体,而是在心灵。若想真正了解「奇迹」,就必须先了解《课程》的这一核心观念。简言之,所谓奇迹,就是在心灵的层次上修正我们的认知与思考方式。
《课程》有一句话深得我心,虽然它不像在下定义,却可说是「奇迹」最完美的定义:「人间再没有比『千古宿怨化为眼前之爱』更神圣的地方了。」(T-26.IX.6:1)「恨」是小我看待万物的眼光,「爱」则是圣灵赐给我们的慧见,我们深恶痛绝之人竟可能成为我们挚爱的人,如果这还不算是奇迹,又会是什么?看待世界和人际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眼光,小我的目光一向着眼于种种的分别、愤怒与内疚,为内心的怒气找出口,心灵的病痛于是在身体找到了宣泄的管道。小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回过头又巩固了小我的存在基础,也就是「不只我是上主之外的生命,我和所有的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要修正这一恶性循环,我们只需心念一转,将小我的眼光换成圣灵的眼光;奇迹就是从小我到圣灵的转变,而这个过程与「宽恕」可说是同义词。
真正的宽恕能彻底治愈所有的问题,因为一切问题都出在我们对它的诠释,而所有的诠释又都出于内疚。无论是健康、经济或社会问题,从来就不是世界的问题,而是源自我们心里,而且最后都可以归咎于「内疚」的问题。既然「内疚」就是「缺乏宽恕」,宽恕当然是治愈这个病根的最佳药方,可以进一步这么说:「奇迹」、「宽恕」以及「疗愈」,说到究竟,都是同一个心理过程。
由此可知,我们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内疚的问题,它也只有一个解答,就是奇迹。说得更清楚一点,所有的内疚都来自于「你我有别」的信念;分别即是内疚,内疚即是分别,它们原本是一体的两面。
在进入奇迹原则的解说之前,大家对导言所说的有没有问题?
问:你说的宽恕,是指先宽恕自己,然后再宽恕别人,是吗?
肯恩:《奇迹课程》的方法是:透过宽恕别人来宽恕自己。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说,若能宽恕别人,必然有助于宽恕自己。根据我们的经验,宽恕自己与宽恕别人是相辅相成的,我越能宽恕你,就越觉得自己受到了宽恕;而我越觉得自己受到宽恕,就越容易宽恕别人。回到《奇迹课程》的形上理念,宽恕别人之所以能帮我们宽恕自己,是因为自己和别人原本是同一个生命。如果我们真心接受「外面的世界,除了我们自己投射出去的东西以外,其实什么也没有」这个观念,就会认清我们眼前的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两者根本密不可分。<学员练习手册>最初几课的用意,其实就是训练我们这样去看、去思考,帮我们体验到,既然是我们的念头创造了眼前的世界,我们往外看到和内心所见的,完全无二无别。所以说,宽恕别人与宽恕自己其实是同一回事。
为什么我们必须先宽恕别人?因为内疚多半是无意识的,我们根本察觉不到,而察觉不到的事情,我们对它就无从下手。但在同时,我们通常能觉察自己对别人的负面感受。比方说,倘若我看你不顺眼,只要我愿意接受圣灵宽恕的眼光,便会让我看清自己正在做什么。祂还会提醒我,我对这人的敌意,不过反映出我对自己的敌意而已;若非这人出现在我生活中,我还不知道自己那么在意这个问题。换句话说,你成了我的一面镜子,当我面对你时,你其实是为我反映着我内心隐藏的世界。当我改变自己对你不满的心态,其实我在改变的是我对自己不满的那个源头;即使你我的问题表面上好似各自不同,这个原则仍然适用所有的状况。大家都听得出来,我们在此所谈的,正是《课程》最重要的观念:投射。虽然「奇迹原则」这一节通篇只字未提「投射」这个字眼,其实它处处暗示了,我们是怎么把内心的看法投射到世上的。
问:你的意思是,想要接受并了解宽恕,我们必须不断地向圣灵求助?
肯恩:是的,《奇迹课程》常常引用<福音>「光凭自己,我一无所能」(M-29.4:2)。我们为了维系分裂与内疚的幻相,已经投入太多心力,以至于幻相在我们心里牢牢扎了根。小我在我们的心里如此根深蒂固,如果没有外援,没有圣灵的帮助,我们几乎不可能改弦易辙,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宽恕。但别忘了,担任「外援」的圣灵并不真的在外头,祂一直在我们心里。
问:和朋友谈话后,我发现我对她有所投射,而那个投射其实是针对我自己,与她并无关系。后来我又发现,那个投射原本是冲着我与神的关系而来的,尽管两个对象南辕北辙,其实是同一个投射。
肯恩:是的,推到究竟,迟早会推到我们和上主的关系。小我思想体系深信自己是一个活在上主之外的单独个体,非但与上主决裂了,还恩将仇报,这么一来,我们自然会认为老天爷怎么可能不发火,怎么可能不惩罚我们!这一连串「想当然耳」的信念,就是小我存在的基础,为了躲避天谴,我们宁愿忍受更多荒诞不经的妄想,其中最怪异的莫过于相信攻击别人、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别人身上,才能确保自己安全。仔细想想,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哪一个不是出自于「他不是我」这一念——既然他不是我,我很自然会认定他害苦了我;或者恰好相反,深信自己害了对方,因而内疚不已。
这些感受,相信你我都有过。生活里多的是机会目睹小我演出的各式各样戏码,但万变不离其宗,最后都脱不了「自己非但背离了上主,甚至还攻击、迫害了祂」这一信念。这么深的内疚,逼得我不得不尽快投射出去,反过来认定自己才是上主的牺牲品。例如,小我的思想体系中,死亡成了它最大的把柄,证明上主真的在惩罚我们,祂既创造了身体,又以毁灭来惩罚身体,使身体受尽折磨……。你看,小我信的就是这一套。
这就是你我埋藏在无意识里最不堪的人生剧本,迷失在其中,我们别无他法,只好继续将那些感受投射出去,重现于他人身上,甚至连逝者也不放过!有些人即使已经离世二三十年,却从未远离我们的心,只因我们还背负着那些人对自己的伤害,或是对那些人的虚幻记忆。《课程》提过,我们之所以无法立刻回到天堂,只因为在此积累了太多的恐惧和害怕。然而,只要我们愿意和身边的人携手同行,我们还是有机会一点一点地脱离小我的势力的。
还有其他问题吗?很好,我们要进入这五十条原则的讨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