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仪式与传说——怎么让我们的大学更像大学

仪式与传说——怎么让我们的大学更像大学

作者: 吴昱则刚 | 来源:发表于2016-05-05 00:14 被阅读0次

    我在中山大学呆了九年、经历两个校区的学习、体验了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求学经历,但每当我因事而不得不前往小谷围的时候,总有一种走进高中的感觉:一栋栋方正的大楼、一栋栋并排的宿舍、大同小异的图书馆和体育馆,最为可怕的是那空荡荡的马路,以及那几个挤满盼望出城学生的公车站。我不能说学生在那里学不到东西,但如果大学生在一间自己还可以接受的高校里呆了四年而仅仅是为了一些技能的话,那为什么不选择在城内的那些技术学院呢?至少课余出来逛街还方便些。看似小问题的背后,正好折射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无奈:失却了仪式和传统的熏陶,所谓的“大学”就只剩下教学楼、图书馆、宿舍、饭堂、体育馆以及几本教科书带来的四年本科光阴。没有传说,没有故事,没有对先贤前人的敬仰,没有学术名家留下的居所足迹,那少得可怜的自豪与认同,恐怕就有学位证书上那还拿得出手的大学名称了。

    我没有游历过国外的大学,除了中大和现在工作的暨大外,也只到过香港的港大、中文大学、科技大学,湖南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四川的四川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来去匆匆之间,也很难对每所大学的传统有所感觉。大体而言,每个学校都喜欢强调自己历史上所拥有的大师(不是“出产”的大师,近代中国的著名学者往往“海归”,真的很难找到几位“土鳖”),名则名矣,却很难找到几分人情味,因为感觉不到学生在里面怎么继承传统、怎么从毛头小子变成社会精英、怎么在里面做一些很荒谬却很有青春冲动的事情。没有,真的没有。唯一令我有所触动的,一个是香港大学的英式建筑风格以及大英帝国遗留的贵族气息,一个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学院制和教师会所,还有就是暨大百年校庆时学生在图书馆广场前的自发庆祝活动。其他的痕迹,很淡很淡。北大本来应该是最有传统和最有故事的,可惜除了八十年代的那批学生稍微令我向往一些之外,对外宣传中的革命传统和持续不断的负面新闻,实在有辱北大应有的荣誉之名。

    我曾读过《三联生活周刊》有关剑桥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专题,也曾有意识地收集国人在国外大学留学后所写的介绍性著作,包括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等。如果做一个不太科学的概括,或许一所富有历史传统而又能聚集认同感的大学,应该具备这些因素:

    一有古老的建筑。欧美享誉盛名的大学,大都有超过三百年以上的历史,而这些大学的主要建筑一直保留至今日,依然可以发挥教学、管理及住宿的功用。走进这些建筑,恐怕首先就会生起一种莫名的敬畏感:如果你知道几百年前的牛顿、拜伦、艾略生之类的名人也同样在这样的房子里苦思冥想,推动人类思想和现实进步的时候,连呼吸都要谦卑几分,说不定你还能吸到几口牛顿呼出来的二氧化碳呢。这样的说法当然绝对,但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几间旧房子,也就割断了今日与历史的联系,而大学的地位,绝对是由时间沉淀下来的。就如同暴发户可以挥金如土目空一切,但却永远得不到没落贵族的气质、地位和风度。

    尤为重要的是,欧美大学的建筑之中,决不可缺少教堂、以及教堂风格的建筑,这当然与古代大学的神学传统息息相关,但流传至今,则已经超越了神学本身的范围,而变成一种信仰、一种仪式、一种象征和一种荣耀。学术是需要一份莫名的敬畏和一种执着的信仰,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抵御外界的物质诱惑和不解的眼光。缺少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学者的工作便与一个喋喋不休的推销员或者城府深厚的政客无异。

    二是有世代相传的故事。无论是剑桥河上的桥梁、国王塑像上的权杖,还是耶鲁校园中那扇永不打开门后有关骷髅会的故事,都是构成大学氛围、传统和精神不可缺乏的因素。这些故事由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传承,并且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都力图超越前人,而做出更加惊世骇俗的举动,以期在这个校园中留下自己的印记。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或许并不出众,所作的事情也往往超越学校应有的规矩,但大学的宽容包纳了年轻人的轻狂,不仅留给了校友以更多的认同,也在这样的岁月里修磨了大学的性格。

    吾生也晚。在我的大学时光里,是新校区的白手起家,和老校区的传统断裂。幸运的是,中山大学是所有旧房子的大学,而且我还赶上了图书馆旧馆的最后时光。走过一栋栋红砖小楼,我知道里面已经改得面目全非,但至少还有一个实体让我去缅怀流逝的历史。马岗顶上的林荫小道已荡然无存,幸好在逸仙时空里,还保留着那些无法证实的传说。

    三是那些看似繁琐、腐朽和制造等级差异的仪式。恐怕在整个中国的大学里,都不会有穿着袍子、隆重堂皇地分导师和学生进餐的仪式,更多的时候,中国的年轻老师们不得不与学生一起在饭堂内占位进餐(“老教授”们还是有权力和资源,到餐厅里包个房间吃饭的)。我有幸在香港中文大学,到教师会所里体验过两次需要由导师带领才能去吃的午饭,其实饭菜的质量只是一般,但那种人为制造出来的差别的确很容易产生特别的感觉。

    当然不止如是。学校中各种组织,在吸收新会员时明里暗里、花样百出的仪式,才是一所大学在学术之外的精彩之一。神秘的耶鲁骷髅会,据说吸收新会员十分严格,除了家世显赫外,新会员要在泥地里摔跤,要在赤身裸体的情况下,躺入棺材述说自己的第一次性经历。相较而言,中国大学的学生团体,只要填个表、甚至交点钱就能加入,而大家在里面争权夺势,为的是在评奖学金时多加几分。这种功利色彩的学生生活,其实也正是目前中国大学生存状况的最好写照。

    在我看来,一个大学必须有一种近乎宗教的神秘感、和一种近乎宗教的学术信仰。它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必每个都是学者,但却应该对知识、智慧保有一种虔诚的敬畏,以及将这种对知识、智慧及理性的追求内化在自己的生命中。今天的中国大学,或多或少也开始搞点仪式的感召,比如在毕业典礼时先由老教授持权杖入场。但这种“画虎成猫”式的模仿,还不如去实实在在地塑造一种敬畏的氛围来得干脆。几百年留下来的建筑,我们是不可能在拥有了,但那种基于对知识和人类真理的执着追求,我们可以用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信仰,在时光中塑造和传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仪式与传说——怎么让我们的大学更像大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cd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