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期间,是我这辈子以来最懒惰的时间。
柳家人对待病人的态度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你理所当然什么活儿都不用做。
以前我负责洗碗拖地,她们负责做菜做饭。现在,地再脏,我也熟视无睹。
我的这个样子,最不能动腰,拎重物。一切要靠自己去衡量。某书上看到太多的案例:一个月了,不注意,还会出血。
所以,跟她们互动互动,就上楼躺平,休息一下。偶尔去附近的稻田拍个照,臭美一下。
其中一天,婆婆在市里医院透析,我们10点出发,去陶溪川一走,然后接回来去姑子家吃饭,再去看望一下生病的伯娘,1点多回家,就有点吃不消了。估摸着,外出3-4小时,就应该争取卧躺。
昨天陪两柳出去吃饭,走了1.5公里来回,今天就够呛,腰酸。足不出户的一天。
其实,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不能说以前是“不知疲倦”,是对“过劳”的状态不去觉察和关照。往往以更“虐”的方式,比如跑步等,获得快乐。
所以,康感,对健康的敏感知觉,是需要培养的。不能过于谨慎,也不能太大意。
除了工作,可以做一些轻松的家务,平静的阅读,充满情趣的插花等等,学会内收。
记得以前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我说:老师,其实你可以穿一些中间色,会让你变温柔。
是的,一直喜欢大红大绿,高纯度高饱和度的颜色。搭配我说话的速度和做事儿的力度,刚刚好。
如今,说话慢了,声音轻了,走路缓了。似乎慢慢的变成了一种柔和的颜色。
心理学家、博士梅拉宾在1971年提出一个观点:人与人打交道,对他人的印象,约有7%取决于语音信息;辅助表达的方法如手势、语气等则占了38%;肢体动作所占的比例则高达55%。
所以,心性的变化会在外在肢体语言中呈现,而不是通过你说出来“你要成为那种人”,是人家看见你“你是这样的人”。
所以,改变,由内而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今,一个月了,确实有进步。喜欢自己这样的改变。
所以,有知觉的懒惰,也是一项能力。
我是丁若木,相信叙事的力量。
坚持叙说1434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