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是我跟一个微课学员的互动。
我布置作业,让他画个自我介绍的思维导图。
学员觉得自我介绍画好比较难,需要先自我认知。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
先有思维,还是先有导图?
这也是一个蛮普遍的问题,很多学员都有这样的困惑,到底是先想好了再画图呢,还是一边画图一边想?
我的看法是这样:先有思维,然后思维和导图相互促进,最后生成思维导图。先有的那个思维,可以只是一个念头,一个想法,而不必是想的差不多的那种。
以画自我介绍思维导图为例。先有的思维,就是想画自我介绍,到这里,就可以动笔画了,而不一定需要先在脑子里想清楚从哪些角度入手。
你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籍贯等等这些基础信息,然后可能会想到自己的工作经历,兴趣爱好,人生愿景等等。这些内容,在刚开始的思维里,是不一定有的,很多都是一边画一边想出来的。
很多学员都有这样的体验,提笔刚开始画的时候,觉得脑袋空空没啥内容,但是画着画着,思路打开了,越想越多越画越丰富,有很多可以画的东西。
思维导图的作用,就体现在这里,它能引导思路,促进我们的思考,产生更多的想法和思路。
某种意义上,思维导图既是工具,也是思维本身。是工具,可以用来启发引导各种想法,算是想法发生器;是思维,其本身就是图形图像思维,就是想法本身。
也不要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期待,开放一点,同一个内容,允许自己多画几遍,而不是一下子就全部想好画出来,这样反而会有更开阔的思路。
自我介绍其中的一个误区,是觉得必须得在脑子里想清楚了,再画导图,很多学员都有这样的困扰,使得迟迟下不了手。实际上不要有这样的顾虑,你把思维导图的分支先画出来,大脑自己会想办法补充完整的。
同样以自我介绍为例,你先在中心图画一个代表自己的图像,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画五个主干分支再说。这个时候,你的脑子就会高速运转,找五个关键词来填充五个主干分支,如果填充不完,它会很难受,它一定会想办法填充完整的。
这种现象,叫做完型,也叫格式塔原理。
如上图,左边那幅图,只是五个弧形,但是你脑子里会是一个圆形。右边那幅图,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等边三角形,但是你脑子里就是会出现两个等边三角形。
大脑会自己补充完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