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513394/d07d55bf92deddcf.jpg)
最近,“ChatGPT”(我称之为“聊天宝”)风暴由美丽国刮到中国来,它强大的“聊天”功能震惊了我们不少的人。现在推出的只是测试版,相信以后正式推出的正式版和加强版,其“聊天”的内容会更丰富、更精准、更灵动,更接近可以通过“图灵测试”。
不少人认为,“聊天宝”的出现,标志着一场“人工智能革命”的到来,开启了未来10年至20年、甚至30年人工智能的发展黄金期。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前几天,公众号《知识分子》刊登了崔原豪(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的一篇文章:《ChatGPT: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会有多少人会因此失业?》。文章说:ChatGPT在大语言模型的基础上,一步一步通过带有人类反馈的增强学习(MOSS:人在回路)注入人类关于“命令”、“指示”、“友善”等先验知识,让“通用语言模型”的回答更“平易近人”、“更有用”、“更无害”,同时可以理解用户指令,应该是ChatGPT最大的贡献之一。这也完美符合了我们对未来“通用人工智能”的期待。
文章说:AI替代的不是简单的某个行业,而是不会使用AI的从业者。AI带给人类的意义也不是替代我们的工作,而是让我们从一些重复性工作解放出来,让人类去真正思考“什么铸就了人类的唯一”。
是的,就是这样子的!
我在上文《ChatGPT(“聊天宝”)的工作原理与康德的“知识网”体系》谈到:“聊天宝”的工作原理与康德的“知识网”体系有着相关性。今天,我就谈谈如何运用康德的“知识结构图”来向“聊天宝”提问。以下我根据我2019年10月写的《结构要素分析”在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一文,来说说这个问题。
相信,对于一个爱好知识、热爱学习、善于自学的人而言,“聊天宝”是一个非常棒的学习辅助工具,用好这个工具,首先得要会向它提问。
康德的“知识结构图”是指他提出的四组十二个范畴的逻辑表:
一、量的范畴:单一性、复多性、全体性
二、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定性
三、关系的范畴:实体与属性、原因与结果、共联性
四、模态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现实的―非现实的、必然性―偶然性
只要是真正的知识,都逃不过这十二个范畴,任何经验都需要在这十二个范畴下进行匹配、加工、组织。
那他的这个“知识结构图”是怎么样来的?
这得从亚里士多德的“事物的结构要素”——实体范畴和属性范畴说起。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通过对我们日常语言的考察,以及通过对各种概念的对比和抽象,从中找到了十个最具有普遍性的概念,亦即“范畴”,这些“范畴”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状况”、“姿态”、“活动”、“遭受”。后来又加了“对立”、“共存”、“先于”、“运动”、“拥有”。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本身是由“范畴”构成的,“范畴”是世界本身的逻辑结构形式。也就是说,这些“范畴”是事物普遍必然具有的要素。
在这些“范畴”中,“实体”范畴是最基本的,其它“范畴”都依附于它。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下了一个定义:实体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意思是说,实体是ᅳ个有待被述说而且是独立存在的事物。例如,“姚明是人”这句话中,“姚明”就是ᅳ个实体,姚明既不述说自己但又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述说“姚明”这个实体,要通过其它范畴来进行,例如:
时间范畴——姚明出生年月。
地点范畴——姚明在什么地方生活和工作。
数量范畴——姚明在火箭队总共得过多少分。
性质范畴——姚眀是ᅳ个有能力、有智慧的人。
关系范畴——姚明是年青人的偶像。
状况范畴——姚明此时此刻是在工作状态还是休闲状态。
姿态范畴——姚明此时此刻是站着还是坐着。
活动范畴——姚明的奋斗历程。
遭受范畴——姚明遭遇过什么困难。
康德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结构说”提出了他的“我们认识事物的认识结构”——四组十二范畴。
康德认为,世界是通过我们的认识建构起来的。认识世界首先要通过我们的感官来感知觉这个世界,得到经验,而经验的得到,必须要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例如,人们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看到某个东西或某件事情发生。因此,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是我们感知觉经验的必要要素。
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形成知识,不仅仅只是来源于经验,经验到的东西只是些材料,还要有赖于我们的思考,通过思考,对经验材料进行整理、加工,最终形成系统性的知识。
如何进行思考?康德将这个任务交到了“四组十二范畴”上。康德的这四组十二种范畴,是从上述的亚里士多德“范畴”那里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康德对它们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形成了以下的形式逻辑判断表。(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13年10月第一版P86、P87)
形式逻辑判断表
判断的量: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
判断的质:肯定的、否定的、无限的
判断的关系:定言的、假言的、选言的
判断的模态: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
并且引申出了“四组十二种范畴”
范畴表
量的范畴:单一性、复多性、全体性
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定性
关系的范畴:实体与属性、原因与结果、共联性
模态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在―不存在、必然性―偶然性
康德认为,经过从由他改造过的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判断表”而引申出的“范畴表”中的四组十二种范畴,是人作为主体对客体现象进行认识所必须有而且一定会有的,具有普遍必然性,从而是客观有效的逻辑结构形式,这十二种范畴是我们认识一切经验知识的必要条件。这十二种范畴作为纽结结成了人的认识之网,用来捕捉经验对象,并通过思维的运作,来对经验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形成系统性知识。
为此,我提出了“认识事物的六要素结构表”,它来源于康德认识论中的“时空形式和范畴表”。“六要素”保留了康德认识论中的感性直观的必要条件时间和空间的要素,而对四组十二种“范畴”,进行了简化和改造,选取了“数量、质量、因果性、必然性”的要素。“六要素”的六个要素构成如下:
六要素构成表
一、时间
(1)事物发生和存在的时间:某个时刻、某个期间等。
(2)事物发生和存在的时间顺序:首先、接着、最后等。
(3)事物发生和存在的速度和节律:急速、缓慢、均匀等。
(4)事物发生和存在的时间持续性的量度:多少小时、多少天、多少年等。
(5)事物发生和存在的时间持续性的比较:前后、新旧、年轻年老等。
二、空间
(1)事物发生和存在的空间位置:在某处、在某个范围等。
(2)事物发生和存在的空间位置的方位:在某处的东南西北方、在某处的上下左右方等。
(3)物体和人的运动方向: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朝里或朝外等。
(4)事物发生和存在的空间距离的量度:多少公里、多少米等。
(5)事物发生和存在的空间距离的比较:远近等。
三、数量
(一)事物部分和整体间的数量关系,亦即整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构成的。
(1)分类:按ー定的标准,例如属性、关系、用途等,对事物所涉及的对象进行分类。
(2)列举:对事物所涉及的所有对象全部列出来。
(二)对事物所涉及的数量进行统计
四、质量
事物的属性以及属性的紧密度、强弱度、均衡度、灵敏度等程度上的质量关系。
(—)具体属性:通过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器官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摸觉等功能感知觉到的事物的属性(结构、特性、形状、比较等),以及属性的紧密度、强弱度、均衡度、灵敏度等程度上的感受和量度。
(1)结构
构成:事物的构成元素或组成部分。
均衡度:事物构成元素或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2)特性
物质特性:材质、固体、液体、气体等。
感觉特性:颜色、气味、味道、声音等。
物质特性和感觉特性的强弱度的感觉和量度:轻重、软硬度、冷度、色彩度、香浓度、味浓度、声响度等。
(3)形状
物体形状: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等。
量度:各种形状物体的数据以及数学几何关系。
(4)比较
物体大小等比较:谁大谁小、谁长谁短、谁高谁矮、谁宽谁窄、谁深谁浅、谁粗谁细等。
物质特性和感觉特性的强弱度的比较:谁轻谁重、谁冷谁热、谁香谁臭、谁软谁硬等。
(二)抽象属性:事物的性质和关系和程度、功能和用途。
(1)性质:礼貌、诚实、正直、好坏、美丑、善恶、勇敢和害怕等。
性质程度:非常、很、一般等。
(2)关系:父子、母女、朋友、伙伴、同学、师生、军民、党群等。
关系程度:好、坏、紧密、疏远等。
(3)功能和用途
事物的功能:事物内部固有的效能,亦即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事物的用途:事物内部固有的效能的实际应用,亦即实际的具体作用效果。
五、因果性
(1)事物发生和存在的原因追溯和因果规律性的探究。
(2)具体事物运作的科学原理,亦即某具体事物为什么会具有某种功能,为什么能起到某种作用。
六、必然性
(1)事物的现实性和计划的可行性分析。
(2)事物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判断。
(3)事物向更高水平变化发展的可能性猜想或假设。
(4)将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因果性要素作为自变量,若其中ᅳ个或多个要素发生改变,引起的因变量的改变。
“六要素”的“数量”要素对应于康德“范畴表”中的“量”的范畴;“六要素”的“质量”要素对应于康德“范畴表”中的“质”的范畴,同时将康德“范畴表”中的“关系”范畴中的“实体与属性”挪到“质量”要素这里;“六要素”的“因果性”要素对应于康德“范畴表”中的“原因与结果”的范畴;“六要素”的“必然性”要素对应于康德“范畴表”中的“模态范畴”,由于“模态范畴”的“可能性―不可能性、存在―不存在、必然性―偶然性”相互间具有动态发展的联系,因此“六要素”的“必然性”要素涵盖了“可能性”、“存在(现实性)”、“必然性”。
从上述对于“六要素”与康德知识要素构成论的对照说明中,可以发现,前者对于后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和改造。这种简化和改造,主要体现在并未对康德要素论的所有基本概念(比如全部十二个范畴)进行一一对应的重述,而是取其大端(着眼于吸收其时空、量、质、因果性和模态这一基本框架)、并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按照六要素的次序,这些调整主要包括:1)扬弃了康德哲学中时空与范畴之间的异质关系,不再如康德那样坚持时空形式仅限于作为被动的接受条件,而范畴体现了主动的思维能力,坚持这两者具有类别上的差异(感性-知性),而是将时空与诸范畴作为同类别的要素来对待;2)质量要素除了体现康德范畴表中质的范畴这一类别,还主要体现了康德范畴表中第三大类关系范畴中的实体-属性范畴;3)“因果性”要素抓取并聚焦于康德关系范畴中原因与结果范畴,不处理其他关系范畴。
在“六要素”中,“时间”要素体现了事物的历时性,亦即纵向性、动态性;“空间”要素体现了事物的共时性,亦即横向性、静态性;“数量”要素体现了事物的整体性、分类的科学性;“质量”要素体现了事物的“度”以及实体的不变性、属性的可变性和属性的多样性;“因果性”要素体现了事物的规律性;“必然性”要素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六要素构成表”中的各项向“聊天宝”提问,这样可以得到真正的知识,也可以锻练我们的以下的思维:
1、量化思维
对事物数的量和质的量进行统计或度量。
2、全面性思维
对事物的属性尽量多地去观察、收集、了解。
3、溯因思维
对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探寻,发现规律,这是最重要的部分。
4、科学预测思维
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可能性,根据条件的变化,通过逻辑推理或数学模型,作出假设或预测。
以上仅是“抛砖引玉”,希望渴望知识的你,能顺利搭上人工智能发展的这班“顺风车”,不负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