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什么是教育》(十五)

《什么是教育》(十五)

作者: 煮雪烹茶惠 | 来源:发表于2024-06-14 21:29 被阅读0次

    #🔷 第一次大作业:

    📅 6 月 15 日—16日

    亲爱的书友大家好,

    希望大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切顺利!这两个月《什么是教育》的啃读,提供了大作业思考方向如下:

    🔶 第 1-5 章的大作业(每两周一次)

    在探讨教育的目的时,如何结合教育的必要性和基本关系,理解不同教育类型的特征,运用有效的传达方式,在有限范围内制定教育计划,并应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张力,以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和个体成长?(不低于 1500 字)       

           在本书的第二章,作者讨论了历史上教育的三种类型,分别是“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在当代教育环境之中,这三种教育类型是并存的。 有只负责照本宣科的经院式教育的教师,缺乏个性,只是一个传声筒,课堂上以口授和评讲的方式教学,知识已被固化。这种经院式教育尤其在应对中考高考的应试教育中有体现。

          师徒式教育也在很多教师身上有体现,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带有服从的色彩。教师人格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满足了人们顺服他人而放弃自身责任的需要,使人在一种联结中获得依附的轻松感,增强自我意识,实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严格教育。也是很多家长所认同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的体现。

          而教师与学生处于同等地位,双方都追求自由的思考,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只有无尽的追问与对绝对真理的无知的苏格拉底式教育在当下教育中只是有一部分体现。

            因为,第一在当下教育环境中师生并不是真正的或者说是绝对的平等地位;第二,师生并没有强烈的追求自由思考的愿望;第三,当下教育环境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教育模式或是方式方法;第四,当下的教育环境并没有无尽的追问和与对于绝对真理的无知,师生都有一些自以为是了。

          毋庸置疑,这三种教育都要求学生怀有敬畏之心,而这敬畏之心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亲其师,或是敬其师,方信其道”。在经院式教育中:这种敬畏的核心是社会等级制度中的传统;在师徒式教育中学生敬畏的是教师的个人人格;而在苏格拉底式教育中,学生对精神的无限性怀有敬畏之心,这种精神的无限性赋予人超越自身存在的重任。

            同时,三种教育类型都在不同的时代和时期,或者是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在当下教育转型时代,需要培养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完整发展的全面地人才的时期,显然更需要将这三种教育类型进行有效地转换,与时代链接,科学实践研究,摸索出最为有效地教育方式,适应当下的教育环境,能够更好地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

            作者对这三种教育方式进行了比较,“经院式教育”的特点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去学校就是学习固定的知识,掌握现成的结论,‘将白纸黑字带回家’”。

           “师徒式教育”的特点是师徒结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但就其师生关系来说教师与学生只见那是不平等的。“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带有服从的色彩。这种服从的距离,不只是源于等级和代际差别,而是本质性的。”

             “苏格拉底式教育”的特点是“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地位。双方都追求自由的思考。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自由无尽的追问与对绝对真理的无知。由此,个人的责任被最大程度的唤起,并且丝毫不会松懈。这是苏格拉底‘助产式’的教学方式,即唤醒学生内在潜力,促使学生自其背部产生一股自发的力量,而不是自外施加压力。”

            雅斯贝斯在比较了这三种教育的类型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在教育类型和方式上,应该采取“苏格拉底式教育”。既然“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那教育的本质只能是“唤醒”而不是灌输,在教育方式上只能采取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而不是强硬的压迫,因此雅思贝尔斯极力推崇“苏格拉底式教育”。他说:“真知必须从每个人自身中获得,他无法像一件货物那样被转运,他只能被唤醒,就像重新回忆起仿佛很久以前便曾知道的东西”。他又说:“对话是通向真理的途径……唯有在人与人的交流中,真理才可能敞开,这是真理的本性……教育不是有知者引领无知者,而是人们携手走向自我,从而使真理向他们敞开。”

           过去和将来都蕴含在当下之中。所谓 “张力”,本来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指的是在拉伸过程中,物体内部产生了两种相反的力,其引申义是指事物内部所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复杂关系。这也揭示了过去、将来和当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要达到过去的深度,就必须传承历史,学会如何记忆。我们向往未来真实、美好的生活。我们在当下之中寻求与过去和将来的交流。对共同体的向往,对我们所接受的和愿意提供的帮助的认知,促使我们在当下之中走向过去和将来,而又不会脱离当下。

          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需要教育,更需要我们教育者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革命、自我更新……教育活动需要计划,但是不能过度地依赖计划,要保持教育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1.教育计划应该从帮助儿童获得能力和掌握知识出发。首先应当帮助儿童、帮助受教育者精神成长;其次呈现科学获取知识。

            2.应当顺应孩子的天性和能力因材施教。

            3.将儿童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之才:

    (1)首先唤醒共同体的历史性精神,唤醒象征中的生命意识;

    (2)其次是教授和操练未来职业所必不可少的技能。

    (3)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儿童相处的正确方式的心理学、培养儿童成为有用之才

        4.明确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的人类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精神,以此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读着雅思贝尔斯的文字,我不禁扪心自问:在教学中,我有多少时候是在和学生平等的、有价值的有深度的引发学生思考的对话?又有多少时候我们是在强硬的以压迫的方式灌输给学生死板的知识,而逐渐磨灭了孩子对于学习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当我们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时,我们的教学行为已经离真正的教育渐行渐远了。

           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指向人类未来的教育计划,在教育和教学之中,用爱、用智慧,和孩子和学生平等对话。在这样的长期的沟通、沉浸在其中,如此在对话中,真理才会敞开,在对话中,教师才能与学生携手走向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地成为触动学生灵魂的艺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什么是教育》(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ka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