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博上看到李湘女儿发的一段视频。她用流利的美式英语和熟练的电脑操作解释了18+9的计算过程。题目不算难,但令我震惊的是她的英文水平,不仅词汇丰富,发音标准,更难得是逻辑清晰,侃侃而谈,绝非一时苦练能取得的成果。
可以说她和许多富二代、星二代一样,赢在了起跑线上。这背后有家庭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父母超前的教育理念支撑。她所就读的英国德威国际学校,单每年学费平均20万,比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还多。就读的学生多是在华的英国人,中国孩子想入学父母必须是在商界或艺界有名气或有影响力的人物。在这种高规格的私立学校,全程英文教学自不必说,还需学习马术、高尔夫等各种高雅运动,难怪出现在荧幕中二代们个个显露出国际精英范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农村的孩子。单从英语学科看,能够接触到英语的就是每周三四节英语课,班里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家里没有电脑,甚至有年纪大点的家长至今不会用智能手机。他们的世界就是方圆几公里的乡镇,他们接触最多的人是学校里的老师和家里忙着养家糊口的父母。而老师和父母因为自身条件的有限,也难以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从一开始他们就失去了选择的机会。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屈指可数:一是发奋学习,利用高考这个转折点跳出农门。即使他们从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上拼杀出重围,也无法达到大城市孩子轻松达到的位置。正如前几年引起广泛讨论的那篇文章说的那样,“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们坐在一起喝咖啡”。第二条路是自主创业。许孟作为商贾大镇,经商的氛围十分浓厚,家家户户都或多或少做点小买卖。创业的人前仆后继,成功的人寥寥无几,多数人也只是能维持生计而已,这条路未必比求学的路简单。除了这两条看起来比较光明的路外,更多的农村孩子在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生外出打工,把青春奉献给车间里轰鸣的机器声,日复一日,用体力劳动养活自己和家人,然后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却又难以在学业上给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这种相似的命运于是一代代传承下去。
今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用简单几句话说出了农村孩子所面临的这种困境:“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农村孩子在生活条件、教育资源、眼界见识等方面的短缺有很多原因: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家长素质有待提高……但这些原因,对上述因素的指责都无法弥补一个严峻的事实:他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而且与城市孩子的距离会愈来愈大。
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实际上在这点上毫无优越感可言。即使我们受过高等教育,走出过小城一隅,但与真正占据社会上层资源的精英阶层相比,我们只比他们多走了几步而已。我们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前提下,能做的就是借助我们多走的几步,帮助他们在这一代比上一代走得更远一点,而下一代会比这一代走得更远。即使走得慢一点,走得时间长一点,至少他们一直在往前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