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亚马逊正式推出AWS云服务算起,“上云”这个关键词,在过去十几年里一直是“故事”的主角,一直被歌颂,不容被反驳。
直到今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新词叫“下云”。顾名思义,企业在经历了上云的洗礼之后,从需求的角度重新衡量了“云”与业务的关系,上云并不是目的,而是提升业务创新或是效率的方式,上云并不是万能的,用合理的方式上云成为企业的共识。
这就是混合云存在的意义。
实际上,混合云也有新旧之分,传统混合云,与更符合客户需求的新型混合云之间,其实也有本质的区别。
传统混合云,一直被看作是通向公有云的过渡阶段,它只是不同云形态连接的纽带,但“下云”的趋势告诉我们,公有云并一定是企业的必然之选,混合云并不是任何云形态的附庸,而是用户需求驱动的产物。所以传统混合云的时代也注定被新型混合云的理念所替代。
而这个时代,才刚刚开始。
新型混合云,意味着混合云并不是不同 IT 形态、不同技术类型、不同架构之间的简单的拼接与堆砌,而是真正重视和理解客户需求,以简单、一致的方式帮助其管理所有的IT基础架构,从架构层面即达成有机结合与统一,最终实现为不同应用负载提供最佳运行平台,支持应用的自由部署与运行。青云对混合云的看法是“从内看兼容并蓄,百花齐放;从外看则整齐划一,“混”然天成。”拥有这样的认知,也决定了青云,有资格成为新型混合云时代,新秩序的“制定者”。
混合云符合企业上云的时代特征
主流调研机构对混合云的判断出奇的一致。IDC预测,未来混合云将占整个公有云份额的67%;而 Gartner预测,到2020年,90%的组织将利用混合云构建基础设施。
实际上,在最近两年,我们也看到了云计算巨头们频频布局混合云,比如AWS去年11月底推出的Outposts是混合云;微软推出了Azure Stack,谷歌选择牵手思科。从国内市场看,阿里云选择和VMware合作,腾讯云推出了黑石,青云有QingCloud 混合云解决方案。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企业上云时代的开启。我们知道,早期的云计算是以互联网公司主导的公有云崛起为标志,而今天的云计算则是以传统企业上云为标志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就是混合云。
那么从企业上云的角度,我们来衡量一下混合云的价值。
首先是在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之间追求一个平衡点。
我们知道,公有云的特点在于具备最大的弹性和扩展性,最大程度降低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的压力,赋予业务最大的灵活性,然而对于数据敏感性有顾虑或合规性要求高的企业却很难全盘接受;私有云兼顾敏捷性和可控性,然而无法实现绝对的弹性和扩展性,运维压力依然留给了企业。所以,混合云代表了用户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中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其次,对于某些业务场景,混合云可以实现更优的TCO。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下云”的趋势。因为部分企业客户全部采用公有云后,随着业务的发展,每年的IT支出会逐步增加,当公有云达到一定规模后,就有优化IT支出,降低总成本的需求,将部分业务“下云”,投入到混合云的怀抱。
而在安全性上,企业为了保证业务连续性,会有灾备的需求,再有分布敏感行业对数据的安全性有极高要求,需要资源分区进行有效隔离,那么混合云显然要比公有云更能满足这类用户的需要。
很多人认为,混合云是企业无法一步到位迁移到公有云而选择的折中方案,但我认为混合云并不是一个阶段性产物,而是满足了企业在安全、合规、成本、业务支撑等多方面思考的一个结果。
从客户的角度,混合云其实也面临着一种新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多云的存在,企业并不希望被单一厂商锁定,又希望得到一体化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企业业务成长,需要云服务也能够随着业务的成长而进化。
那么,青云QingCloud(qingcloud.com) 混合云既可以提供一站式的交钥匙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全面的解耦以更加贴合企业个性化需求,交付软件定义的标准化ICT产品,如存储、容器平台和分布式数据库等,顺应自主制定的转型策略,有力支撑企业 IT从局部改造到云就绪,到集中平台,到集团云,到行业云的全部成长过程。其实可以看作是企业用户一个很好的选择。
新型混合云应该如何定义?
混合云也走过了很多年的发展历程,混合云也面临着诸多难以破解的难题。
第一个难题就是运维的一致性,例如企业客户公有云采用厂商A,私有云采用厂商B,需要运维管理两套云平台,带来运维的不便。更重要的是,面向完全不同的云平台API,企业要么要对应用进行重复开发以适配平台的差异性,要么要抽象自研面向应用的平台型应用,以抹平基础设施的差异。
第二则是管理的复杂性,在多云环境下,多数企业会选择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云服务,出现问题要找不同的云服务商去沟通排查,增加了云平台的管理复杂性。再有,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如何实现统一的管理的问题等等。
第三是不同云服务之间的统一和互联互通。一方面是公有云和私有云中间实现互通互联,如果公网vpn质量不稳定,如何处理?机房不允许外拉光纤的环境如何解决?另一方面是不同的云厂家的服务之间的互通和数据的流动。
客观的说,一个合理的新型混合云解决方案,必须是经过系统化的架构设计,并经过工程化的交付实践验证,整个混合云系统内部各组件之间是有机结合的,无论体系架构多么复杂,用户的使用体验与管理机制应该是统一一致的,用户可以实现运维管理层面的统一、应用开发与部署层面的一致和业务数据之间的无缝打通。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青云的混合云解决方案对企业用户的痛点进行了针对性的处理。
在运维一致性方面,青云公有云和私有云使用一套代码,使用方式一致,运维方式也一致,确保了运维的一致性。
在管理复杂性方面,青云通过一套云管平台统一进行公有云和私有云管理,出现问题只需找青云就可以了,解决了用户投诉无门的顾虑。
在云服务的互通互联方面,可以将敏态业务继续部署在公有云,将稳态业务部署在私有云,两者之间通过SD-WAN网络进行打通,两者之间做数据同步,又满足灾备的需求。
在云平台的稳定方面,青云私有云平台目前已在金融领域广泛采用,得到了行业内人士的认可。因公有云和私有云是同构平台,所以私有云也是经过了公有云的检验。
事实上,青云的混合云方案其实源于青云对“一体化”,“一致性”和“统一”三个维度的深入理解。青云认为,混合云应该在这三个方向上追求高度的一体化。
首先是,“一体化”架构:混合云的目标不是连接(不同平台的连接),而是提供最优的业务支撑能力(充分满足复杂多元的业务需求);本质上,混合云是一朵云以不同形态共存,并以一致的架构确保业务支撑能力的连续和一致;
其次是,“一致性”用户体验:以服务形态交付资源是云计算的核心属性之一,而服务体验则是衡量一朵云品质的关键,因此,不能因为技术架构的负载,而割裂用户体验。“一致”的使用体验将帮助用户实现最低的学习和使用成本,为应用提供一致性的部署和运行环境。
第三是,“统一”运维管理:运维与管理是另一种视角的用户体验,割裂的运维不仅降低整体效率,长期看也不符合一体化架构的要求。实现跨平台统一资源调度、监控、管理与部署,从而构建全局视角,以更有效的支持业务需求。
青云如何做好新型混合云市场秩序的“制定者”
青云这家公司的一个特点,就是敢于突破行业认知,当远见越过壁垒,经过市场验证,便成为走向引领新型混合云市场的关键。
在中国的云服务市场,真正意义上的挑战并不来自于市场需求,而是对市场和技术未来的判断和远见,以及随时准备“破”而后立的勇气。
我们知道青云最初从公有云创业,以技术创新著称,并在公有云的创业阵营中表现极为出色,但青云很快看到了企业上云的趋势,应该是在公有云阵营中,最早转向私有云并取得成功的。在这个过程中,青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称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云的本质是什么,客户需要什么,这个时代需要什么。
显然,客户需要最符合业务需求的基础设施服务,这个时代需要坚定的,富于远见的,敢于“破局”的玩家出现,这就是青云。所以,在混合云上,青云率先拿出了独特的公、私、混、托一套架构和完全一致体验的混合云。
此前看不懂青云的产品体系发展路径,除了公有云服务和私有云销售之外,青云还发布了各种标准化ICT产品,在云厂商中显得非常另类。现在从混合云本质是满足业务需求的视角出发,突然觉得青云的战略一目了然。这些独立产品线,他们是“有预谋”的既高度独立又紧密关联,组合成了一个可以整体交付也可以独立交付的云平台。如果我们从“云”的视角上升到企业业务需求的视角,这种把私有云拆开像公有云的组件一样供企业自由选择和搭配的方式,不也是另一种“混合云”的概念么?是突破的“云”的局限,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混合路径提供一种自由发展的可能。
在我看来,青云的优势在于这几个方面。
第一,青云从公有云到私有云,再到混合云,所有的技术积累都面向客户需求,完整而又具有针对性。既有公有云运营的经验,又有私有云客户服务的实践,并在私有云、托管云模式下严格保持同公有云的一致性架构,确保了青云QingCloud混合云为用户带来完全一致的体验。这是青云混合云的一大优势。
第二,青云的技术一直是立身之本。单就混合云而言,也包含了青云的四大核心技术:
比如全栈云平台,无论在公有云或者私有云领域,都经过了大规模商业实践的检验,已经形成全面覆盖IaaS、PaaS的全栈云能力;SD-WAN智能广域网,与各形态的云平台进行了深度整合优化,只需几分钟即可构建起专属的企业级广域网络,实现云平台间VPC 级别的高质、安全、和高可靠的网络互通;QingStor 软件定义存储, 基于QingStor NeonSAN 的远程数据同步能力,青云QingCloud 混合云将可以实现数据的跨平台迁移能力,从而进一步实现基于混合云的灾备体系;iFCLOUD 统一多云管理平台,可以对接各类云平台(青云集VMware 等第三方平台)的 API,将运维管理能力进行汇总,并最终抽象成面向混合云的整体的一套运维体系,为用户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运维管理平面。
而最核心的技术更在于云平台底层架构的设计,在中国云计算市场发展到第10个年头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一个平台能够同时实现无限扩展和最小规模交付在商业上具有多么深刻的价值。这一点第一需要当年就看的足够远,第二需要技术水平足够高。
第三,青云定位为中立的平台级厂商,有天然的生态优势。对于以专业技术厂商、ISV、SI为代表的专业厂商而言具有标准、灵活、易集成等特性,同时开放平台全部功能API接口及模块化产品体系,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商业中立等特性也为专业合作伙伴的业务集成带来长期可靠保障。同时因为中立性,不会对其他企业的竞争模式产生冲击。
敢于在市场转型前期就正确预判云服务趋势,蛰伏铺垫以先发优势领先同期竞争者,这是青云作为市场领导者的气质。在混合云新旧模式交替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用户需要青云这样的角色来指引前行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