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史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提到龙泉就不得不说起美如玉的龙泉青瓷。龙泉青瓷的釉色与质地之美,如巧夺天工的人造美玉,令世人为之倾倒。
龙泉窑是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更以烧制青瓷而闻名中外。它开创于三国两晋,在南宋中后期达到鼎盛,是中国古代青瓷技艺的集大成者,其典雅的造型和精美的釉色成为宋瓷鉴赏的典范和圭臬。
龙泉窑青釉刻花石榴式尊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尊口沿刻菱形纹,沿面刻卷枝纹,外环凸起乳钉纹。颈中部凸起,上半部刻缠枝花卉纹,下半部刻缠枝如意云头纹,肩上刻钱纹。此器纹饰精细生动,釉色莹澈明洁,清新雅致,是传世明代龙泉窑瓷器的珍品。
龙泉青瓷最令人瞩目的是其温柔敦厚、如冰似玉的青釉之色。龙泉青瓷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有梅子青、粉青、豆青、蟹壳青等,其中粉青、梅子青两种代表性的精品以不同凡响的青色釉而独树一帜。历代瓷匠都竭力追求玉的美感,许多名窑生产的青瓷都曾经获得文人雅士的称誉,但真正称得上似玉的惟有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釉色。梅子青色如翡翠,釉质浑厚,有与汝窑釉色类似的美感。粉青釉层肥厚,釉面略带乳浊呈失透状,釉色青绿粉润,釉表面光泽柔和,有如青玉。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的粉青和梅子青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了顶峰。
龙泉青瓷制作工艺中的最大特点是其特有的多次施釉法——通过多次施釉,让瓷器充分展现青釉之美。这种施釉方法是龙泉青瓷制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了达到晶莹滋润的釉色,必须增加釉的厚度,所以古人有多至十数遍以上的上釉方法,乃至釉层厚度大大地超过了胎体厚度;有的还利用釉层厚薄不同的特点,运用“出筋”和根据二次氧化原理而形成的朱砂底来进行修饰。
龙泉窑青釉刻花葡萄纹大盘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盘敞口,弧壁,盘心凸起,圈足。通体施青釉。器外壁双线弦纹间刻折枝莲一周,内壁刻缠枝竹叶夹灵芝纹,内底刻葡萄纹,外底有一圈不规则的无釉支烧痕。此器体大而周正,胎体厚重,釉质光洁莹亮,是明初龙泉窑青瓷的典型特征。
龙泉青瓷虽多次施釉,但釉色并不沉重、模糊,而是如湖水般莹澈,具有厚釉施透之感,气质无与伦比。青釉中含有铁分子,添入神秘的紫金土,便可调制出上等的龙泉釉料,再加上龙泉当地特有的瓷土和松柴,烧出的青瓷独具青龙之魅,龙泉青瓷把青瓷釉色之美演绎到了极致。
除了温润如玉的釉色,令人称奇的还有龙泉青瓷独特的装饰工艺。龙泉青瓷器型丰富多样,有碗、盘、盆、碟、盏、壶、罐、渣斗、水注、水盂、笔筒、炉、琮、投壶、瓶等应有尽有。在造型上,龙泉青瓷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青瓷胎体稳重大方,浑厚淳朴而又不失秀媚;装饰上普遍采用刻花、划花和蓖纹,颇具艺术匠心。优雅的器形,精美绝伦的刻花与美轮美奂的釉色,相辅相成,锦上添花。不仅如此,龙泉青瓷还通过人为控制的方式制造出美妙的开片,更突出青瓷纯洁如玉的质感,创造了中国陶瓷美学的新意境。龙泉青瓷作为中国瓷苑的一颗明珠,受到世界青瓷爱好者的喜爱,其技艺传承千年,几经兴衰,留给后人一个传奇。
龙泉窑青釉玉壶春瓶
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胎色洁白,胎体浑厚凝重。釉色温润如玉。颈饰蕉叶纹,蕉叶下饰回纹一周,腹部饰缠枝牡丹和变形莲瓣纹。圈足饰回纹一周,造型端庄,纹饰精致,为龙泉窑的精品。
龙泉青瓷曾经扬名海内外,受到世界各地的追捧。在今天的世界各大博物馆,只要收藏瓷器,几乎都会有龙泉青瓷。在欧洲龙泉青瓷叫做Celadon。这个名字有着一段极富浪漫色彩的传说。法国作家杜尔夫(Honored Durfe)的长篇小说《牧羊女亚司泰来》被搬上舞台,在当时引起轰动,剧中男主角“雪拉同”(Celadon)身穿一件美丽的青色衣服,不久,这种青色衣服竟风靡巴黎。恰逢此时,来自遥远东方充满神秘感的中国龙泉青瓷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艺术品,许多贵族对它的喜爱几乎达到着迷的程度,人们很想给它起个最能表达那种狂热感情的名称。恰好龙泉青瓷的色调和雪拉同所穿的衣裳相似,于是就把Celadon这个名字赠给了中国的龙泉青瓷,并且传遍了整个欧洲。
受龙泉窑影响,除浙江境内,江西、福建两省的多处窑址也仿烧龙泉青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龙泉窑系。在漫长的岁月里,龙泉青瓷作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远涉重洋,为各国人民送去了伟大的中国文明。龙泉青在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意识融合交织中,以青似美玉的美感、精湛绝妙的工艺,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文化和世界艺术宝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