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爱?武志红老师认为:“爱是容纳、看见与连接”。下面就武志红老师对于爱,从三个角度去定义爱做个摘录:
1.容器和被容物
普通的父母,如何实现对孩子的爱呢?比昂提出了一对好理解的词汇:容器和被容物。而英国另一位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说,好父母的重要特点是能成为孩子好的容器。
具体来说,我们怎么理解呢?
比昂有一个非常具有穿透力的表达:关系的实质,是看谁传递焦虑,谁承接焦虑。传递焦虑的,是关系中的问题制造者;而承接焦虑的,是在承受问题制造者的痛苦。
正常养育下,孩子是传递焦虑的一方,而父母是承接并化解焦虑的一方。例如孩子的饼干碎了,他们嚎啕大哭,觉得就像是整个世界破碎了一样,这时就需要父母去安抚孩子,化解他们的焦虑。如果父母做不到这些,而只是对着孩子一通吼叫,通过施加压力的方式让孩子安静下来,这时,父母谈不上爱,而是把更多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而有这样一些父母,当他们自己出于焦虑,逼迫孩子学习的时候,这种父母就是问题制造者了。
2.贝塔元素(β)、阿尔法元素(α)与阿尔法功能
比昂的另一个比较复杂的观点:贝塔元素(β)、阿尔法元素(α)与阿尔法功能。
需要定义的是贝塔元素。什么是贝塔元素呢? 一个人忍受不了的情感就是贝塔元素;能够忍受的情感是阿尔法元素。按照容器和被容物的理论来看,贝塔元素就是被容物,而经过容器的容纳,贝塔元素就变成了阿尔法元素。
而父母的去毒化,就是一种阿尔法功能。孩子心中攒了太多的无助和恨,这就是毒;毒多了,孩子就承受不了了,成为了贝塔元素,孩子会把它们投射给父母;而父母经过自己的处理,减轻甚至转换了其中的毒,再把它们还给孩子。于是之前不能承受的心灵素材,成了可以承受得了的,甚至还成了滋养性的心灵养料。
3.爱就是帮助孩子表达自己
当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时,这就是爱。不管是看孩子,还是看我们自己,我们都会知道,当有一件事死活就是说不清楚时,这真的很难受;而突然间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词汇或句子来表达时,顿时会觉得非常舒服,甚至会觉得世界都变亮了似的。此前我们也说过,这被称为“心智化”,也就是学会用语言来表达感受。
二
最近我在梳理和孩子日常相处过程中的冲突时,就看到的一个案例,联系我对爱的概念的学习,做个联结。因为我从这个案例中,很好地理解了什么是爱。
案例 “爱是看见”
那是一个深冬的早晨,在一个犹太社区中心健身房外的走廊里,一个两岁左右的男孩突然大发脾气:他一下子趴到地下,又哭又叫,两脚乱踢、两手乱抓。当母亲的一句话也不说,放下手里的包袱,先蹲下来,再坐下,后来索性全身趴在地上,使她的头和儿子的头成了一个水平线,两个人的鼻子也碰到了一起。走廊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大家都小心地绕开他们,尽量不去注意他们;他们俩个趴在地下,也都旁若无人。最后,孩子脸上的愤怒慢慢消失、显露出平静,哭叫声变成了耳语,终于把哭红的小脸靠在地板上,他的妈妈也同样把自己的脸靠在地板上。他们又这样呆了两三分钟:孩子看着周围的腿、脚、陌生人看他的目光,母亲也跟着一起看。孩子看母亲,母亲就看孩子。最后孩子坐起来,母亲也坐起来。孩子站起来,母亲也站起来。母亲拿起丢下的包袱,向孩子伸出手来。孩子抓住了母亲的手。两人一起走过了长长的走廊,到了停车场。母亲打开车门,把孩子放在儿童座上扣好,亲了一下他的额头。孩子的情绪已经变得非常安稳甜蜜。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当母亲的居然没有说一句话。
在我看来,这位母亲专心致志地、宗教般地趴在地上,就是要从自己孩子的眼睛中来看世界。同时,她也让孩子看见:孩子,你被妈妈看到了,被妈妈理解了!
2018年1月28日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