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个人,是不是一定要知道他的方方面面?
提出这个疑问,源于一个女孩。
我们是三年的高中同学,去北京以后,有近一年的联系,期间打过很多次电话,一起去过很多地方玩,期间都很融洽。
我觉得彼此应该了解差不多了。因为生活中很多细节能反应一个人的性格和做事方式。结果,得到的回复是——我对你不太了解。
听到这个话,很意外。
认识到了解一个人,可能只需要一天,一周,一个月…不算同学关系的时长,我用了一年时间,却还是让对方没了解我,这中间,肯定是存在问题的。
1.对方没兴趣,只把自己当普通朋友,更多是自己一厢情愿。这是一种可能性,但我觉得这个概率不高。
2.对方觉得,每次沟通的,没有深入,都只是表层,不足以了解彼此。
从她回复来看,更多是第二种。
我为什么意外。
她追问我性格过去价值观世界观…
我第一反应,没法接受。这么大的范围,让我通过这样的形式去自我介绍,之前所有一起经历的过往,在她看来,似乎毫无价值。
像是两个陌生人第一次相亲的对话,很尴尬。
在犹豫过后,我想,还是需要有一些诚意。
认真针对各个"关键词"做出了回复,写了很多。最终还是没能得到有效回复。
我们是否能全面了解一个人?
我觉得不能,就算是兄弟姐妹,我都没觉得完全了解。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在不同环境、不同人群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不同的。包括自身,也不能说了解自己的方方面面,我们在未知的环境或状态,表现出的状态,我们可能没法猜测到。例如《驴得水》里原本正气凛然、打抱不平的年轻老师(忘记名字了),最后在经历枪击的生死,看到了死亡的影响,状态变化之快,他自己原本会相信吗?人性总有不可测试的一面,它的恶和懦弱,可能会令自己吃惊。
扯得有点远了,说白了,其实是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受到了伤害。
我们一起去欢乐谷夜场、去爬山,去花舞森林、一起画画,至少在我这里,留下了一些美好的记忆,包括每周的三四次电话沟通,最后是——我对你不太了解。
所以我有了抵触心里。既然这么久的交流都不太了解,再沟通又怎么会让彼此了解呢?难道每次沟通变成讨论彼此价值观吗。
我对细节很敏感,对方的好,我会及时捕捉到。例如,可能初次见面,他对服务员的态度,他点菜的风格;你生病时,他的反应;他朋友圈的内容,对待父母的态度,等等,不用对方介绍,我们都能了解到。
可能,真的不合适吧。
如果有感觉,不至于认识那么久,还是对自己的情况一无所知,这个很伤人。毕竟这是双方的事,单方面毫无意义。
see u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