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里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叫「七亏两平一赚」,说的是大部分投资者不是亏钱就是勉强打平,真正赚到钱的人只有十分之一。
投资者在牛市赚到钱了吗?
答案是,大部分投资者不仅没赚到钱,很多还损失惨重。
研究者发现,在 2014 年牛市初期的上涨中,大部分投资者减少了股票持仓。这也不难理解,熬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能解套,那肯定是要落袋为安。
可到了牛市顶峰前的那几个月,眼看着市场不断上涨,大量投资者按捺不住,重新入场,买在了高位。接下来,牛市结束,市场转头向下。短短几个月内,人心惶惶,很多人都选择了「割肉」离场。但是很显然,在牛市顶峰附近进场的那些投资者,无论选择卖出还是套住不动,都亏损了很多钱。
不只是股市这样,基金市场也是如此。曾经对「基民是怎么把钱亏掉的」做过一个统计:大部分基民都是在市场刚开始上涨时赎回,又在牛市顶峰附近大量申购。
人没有直接感知事物价格的能力。
人对绝对数字的感知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尤其是对一些本身就很难估价的东西。所以人对一个东西价格的判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里已经有「锚定效应」或者「前景理论」来解释类似的现象了,但不管理论如何,人对无论熟悉还是不熟悉的事物,确实是很难确定其准确价格的。
怎样给股票估价?
绝大多数人,是无法给市场、企业或者股票正确地估价的。
我们持有的股票肯定是有价值的,但是它的具体价格应该是多少呢?
比如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有这么一家企业——我们先不说名字——它的产品不错、管理层也比较可靠、品牌受到很多人的认可,当然在行业里遇到很多有力的竞争,而它从 2018 年到 2020 年每个财年的收入是:2656 亿、2602 亿和 2745 亿美元;而净利润是 595 亿、553 亿 和 574 亿美元——基本可以说没什么变化吧。你觉得它的股价会怎么变化呢?
实际上,这家公司就是世界最知名的公司,苹果。而在这三年里,苹果股价最低大概是 35 美元左右,最高摸到过接近 140 美元,差了好几倍。
2018 年的苹果,和 2020 年的苹果肯定不是同一家公司。但是 2020 年的苹果真得比 2018 年好四倍么?同样,2020 年 633 港币的腾讯比起两年前 250 港币的腾讯变化在哪儿呢?
公平来讲,对于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市场的估值,难度应该介于给一杯咖啡定价,和给一个复杂案件赔偿定价之间。但毫无疑问的是,这里面的空间肯定不是 20%、30% 的差距,而是上下好几倍的。而上上下下这几倍,就使得有些人能赚到钱,而有些人永远在亏钱。
所以很多投资大师都说过这样的话:
在大部分时间里,我都不知道我的股票是算贵的还是便宜的,只有在一些很极端的情况下我才知道。这正是因为金融资产的定价本来就是相对模糊的。
更有意思的是,由于金融市场「边际定价」的特性,在极端的时刻,你看到的价格往往是最不懂这个东西值多少钱的人定出来的。
例如刚刚交易的一两套房子的价格,决定了整个小区房子的价格,这就是所谓的「边际定价」。
而股票市场也是一样的。在市场极度狂热的时候,是谁在拼命买入呢?
一定是最不懂一支股票多少钱,觉得用 100 块钱买价值 30 块钱东西也没问题的人在给这个资产定价;同样,在市场极度恐慌的时候,很多人愿意以 30 块钱的价格卖出其实值 100 块钱的资产,而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的价格,就是这些人决定的。
股价是由什么决定的?
股价 = 价值 × 估值
股价由两个因素所决定,一个是公司的内在价值,而另一个是估值。估值是导致股价在短期大幅波动的根本原因。
假如你购买的股票价格上涨了,那么这部分上涨,可能是由两个因素引起:
第一个因素是内在价值的提升,这既可能是因为企业经营增值的过程中赚了更多钱,也可能是由于融资、增发等引起内在价值突发的方式,
第二个因素就是投资者的预期变好,情绪更加积极了。
公司的内在价值,投资者是难以看到的。它隐藏在公司中,隐藏在经济里。企业家和员工一起,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和企业的盈利增长而不断努力,一个一个产品地制造,一行一行代码地编写,一个订单一个订单地积累,这些缓慢的进步造成了公司盈利和净资产的增加,内在价值是客观的。
但估值背后的预期和情绪是我们主观的。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一样,面对同样的企业,同样的市场,同样的信息,我们也很难做出正确的估值。与此同时,我们的情绪还会被市场的其它参与者所影响,在贪婪和恐惧中切换,而这会进一步影响我们的行为。
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秘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的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体系造成侵蚀。
网友评论